1本小冊子,記載着10年“工會情”
原標題:1本小冊子,記載着10年“工會情”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李娜 通訊員潘文苑
“10年雪中送炭,給我們的幫扶資助近14萬元,感恩之情無法用言語表達!”臨近春節,望着每年如約而至的工會慰問物資,劉秋不禁眼眶溼潤。
劉秋是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的一名下崗職工,2014年再就業從事小區保潔工作。這一年,她的女兒被查出患有尿毒症,每週需要做3次透析,每年常規治療費用約2.4萬元。遭此變故,相依爲命的母女舉步維艱,生活開支也只能靠劉秋一人勉強支撐。後來,劉秋的女兒因腎衰竭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相繼診斷出患有中度貧血、骨質疏鬆等併發症,入院自費藥品超過7萬元,高額的治療費用讓原本負債累累的家庭雪上加霜。
劉秋的情況很快受到彭山區工會的關注。通過實地走訪、入戶調查覈實後,彭山區總工會於2014年10月將其列爲國家級深度困難職工,隨後圍繞她的醫療救助金和生活救助金的申請工作也隨即啓動、及時跟進。
2023年,劉秋的腎源與女兒匹配成功,然而大額手術費用成爲燃眉之急,除了親戚朋友的幫襯,彭山區總第一時間召開黨組會,特事特辦給她撥付幫扶資金,最終母女二人順利完成手術。儘管女兒仍需終身服藥,但生活終於散去部分陰霾,迎來新的希望。
在彭山區,像劉秋一樣得到長效幫扶的職工還有很多。據瞭解,在城鎮困難職工解困脫困工作中,爲確保讓真正有困難的職工不落一人、不漏一戶,在原有建檔困難職工的基礎上,彭山區連續多年組織開展城鎮困難職工入戶摸底調查和精準識別“回頭看”工作,同時抽調專人採取領導帶隊、幹部駐點,分片包乾、入戶上門等方式對困難職工進行調查登記和精準識別。
彭山區總工會幫扶中心主任曹敏介紹,區總通過搭建區級服務平臺、街道鎮級服務平臺點位和社區企業(行業)困難職工幫扶聯繫點,做到“三亮四有五到位”,即開設幫扶工作室,由專職1人、財務1人、兼職律師1人組成,在機構平臺亮窗口、人員亮身份。針對靈活就業人員等重點人羣,在行業工會、社區、居民小區、物業設立基層工會工作聯繫站點,實現人員、場地、設施、制度、臺賬“五到位”,讓困難幫扶工作零距離、更便捷。
此外,彭山區總還協調相關單位研究困難職工解困脫困需求,加大對停產、半停產企業困難職工家庭的摸排,及時更新幫扶舉措,切實把相關政策精準落實到困難職工身上。近年來,彭山區工會推出了“巾幗家政”“4050創業班”“鄉村電商培訓”等專題課程,幫助困難職工實現就業和再就業。
在1本小冊子裡,劉秋記錄着2014年至今工會給予的每一筆援助。她說,那累積起來的一串串數字,是她和女兒對生活綿長的希望。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