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死5失蹤 別忘了光復鄉⋯洪災滿月重建之路還很漫長

花蓮光復鄉街道上還有部分大型機具救災復原。記者王思慧/攝影

花蓮光復鄉洪災迄今已滿月,這場臺灣罕見的重大堰塞湖災害,是可預見卻來不及阻止的悲劇,至今仍有重建家園、堰塞湖隱患和究責等三大難題待解。災民淚訴,事發1個月了,希望政府以更務實、長遠的科學與工程作爲,讓罹難者不白白犧牲,悲劇別再重演。

今年7月26日,花蓮馬太鞍溪上游發現一座堰塞湖,蓄水量從1400萬噸暴增到9100萬噸,終至9月23日溢流潰壩,相關單位一路監控仍無法阻止洪水奔流10多公里,沖斷下游臺9線馬太鞍溪橋,損害長達2860公尺堤防,洪流灌入光復鄉,造成19人死亡、5人失聯,157人受傷,許多罹難者都是住一樓平房、逃生不及的長輩。

光復鄉滿目瘡痍,在5萬7千人次國軍、45萬人次「鏟子超人」的幫助下,滿月前夕家屋清淤1600戶房屋,側溝清了47.8公里,淤泥及垃圾清除超過40萬公噸,堰塞湖約有150萬噸水,受損堤防加上太空包,已加高到6公尺,昨也解除紅色警戒、降爲常態警戒,中央前進協調所任務暫告段落,昨宣佈退場轉型爲任務編組。

「任何救災不是一人可擔當,一定要集衆人之力。」總協調官季連成昨說,敬佩國軍在國家有難站在第一線、感謝鏟子超人從各方前來,也強調失聯者的救援不會中斷,另外國家災防機制要修正,未來才能因應劇烈天氣變化。

看似一切回到日常,但災區生活機能仍然陷入停擺,走在街道上,仍可看見許多人家一樓沒桌椅、沒家電,就連門窗都沒有,只用一張帆布草草遮蓋,街上根本買不到生鮮蔬菜,餐飲、小吃店家生財器具全被大水流走,無法營業,想吃一頓熱食,竟成受災戶最大的奢求。

家園重建更是漫漫長路,農田覆蓋600萬公噸淤土未解,斷了農民生計,也約280名災民流離失所,還住在旅館或安置中心,佛祖街一帶的重災區有71戶埋在泥堆裡難再居住,也有阿陶莫、Fata'an部落族人提出集體安置訴求,期盼政府以「離災不離村」提出方案,國土署昨說,會跟受災戶面對面座談,希望有共識。

最大的難題是花蓮1個月內出現3個堰塞湖,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曾示警,馬太鞍溪上游留有2億立方土石,仍有崩塌形成堰塞湖的可能;就在洪災滿月的前幾天,太魯閣立霧溪、馬太鞍溪上游連續發現新的堰塞湖,其中馬太鞍溪第二個堰塞湖前晚溢流,淹過涵管便道,交通又受影響,災民感嘆,何時才能遠離堰塞湖夢魘?

究責是現在進行式,行政院長卓榮泰洪災翌日到花蓮勘災時,一句「撤離有瑕疵」,爲究責開了頭,接續30日在立法院施政報告時也說,必要的檢討、究責將展開;花蓮地檢署第一時間分案調查是否有公務員廢弛職務、涉及過失致死等,但至今仍未見相關究責報告與司法重大突破。

被洪水沖走的陽明交大退休教授高銘盛至今失蹤,高妻幸運獲救、剛出院,她說,事發前兩天,專業團隊已完成沖刷力道與影響範圍的內部模型,但這份資料沒被公開,決定了佛祖街這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老百姓的命運,大家渾然不知自己即將被推入鬼門關。

高妻說,那天黑泥翻滾而下,他們之所以仍待在家裡,並非不聽勸,而是沒有顯示危險迫近的具體資訊,沒機會做出正確判斷與行動,「可以接受天災奪走家園,但不該讓原本能自救的人命,被資訊不透明輕易犧牲」。

花蓮堰塞湖9月23日溢流潰壩造成光復鄉重創,市區許多房屋泡在淤泥中。報系資料照片

花蓮光復鄉佛祖街經過清理後,已可看到部分渠道。記者王思慧/攝影

花蓮光復鄉佛祖街還有部分房屋周邊都是砂土,仍待清理。記者王思慧/攝影

林保署9月24日透過無人機現場空拍馬太鞍溪堰塞湖影像。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提供

花蓮堰塞湖9月23日溢流潰壩造成光復鄉重創,位於光復溪旁的農田全被厚厚黑泥填平,只剩屋頂露出。報系資料照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