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臺灣爆發大規模口蹄疫 損失1700億 歷經24年終成非疫區
口蹄疫豬一車車被送來掩埋撲殺處理。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7/03/24 吳文良攝影)
1997年3月20日,農委會宣佈臺灣爆發口蹄疫。豬隻集體病死,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當時,部分防治人員認爲是氣候變化所引起,但隨後發現豬隻口鼻及蹄部起水泡,甚至出現絕食和無法站立等情況,最終確定爲口蹄疫。
90年代臺灣養豬產業蓬勃發展,在口蹄疫爆發前,臺灣可是全球第2大豬肉出口國,國產生鮮豬肉是臺灣最大宗的出口,農畜品主要銷往日本,當時臺灣豬供不應求,於是就有業者動起歪腦筋,除了從中國、東南亞進口豬肉轉賣,許多漁船甚至直接載着活跳跳的種豬、仔豬進入臺灣,進而將病毒帶進臺灣。
【推薦閱讀】 撼動國際的白曉燕命案 創臺灣司法史上最重大刑案 1997年臺北拔河活動繩索突斷! 45人輕重傷、2人斷臂 現場場面震撼
口蹄疫的傳播途徑是透過空氣及口沫傳染,由於臺灣當時的防治並不嚴謹,加上南豬北運等原因,導致疫情在各地散播開來。口蹄疫爆發後,臺灣豬肉出口遭受重大打擊,臺灣進口到日本的豬肉交易額幾乎歸零,不少肉品貿易商面臨倒閉的困境,感染豬隻全面撲殺,豬價一夕崩盤。
1997年3月20日,農委會宣佈臺灣爲口蹄疫區。在口蹄疫疫情嚴重的高雄縣田間,一隻黑狗叼着病死的仔豬,準備飽食一頓,生與死的衝突對比,令人不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7/03/20 本報記者攝影)
爆發口蹄疫後,政府調派國軍啓動撲殺行動,短短四個月全臺就撲殺3成豬隻,約近400萬頭,1年之內就少近5,000戶豬農與無數飼料廠、肉品加工廠倒閉,每年500億外銷日本豬肉榮景一夕消失,整體經濟損失更是高達1700億。
當時政府單位樂觀認爲臺灣在1913年及1929年時,曾兩度爆發口蹄疫,超過68年疫情未再發生,因此當下認爲在全力防堵下最多2~3年就可完全撲滅,但沒有想到從發生到完全撲滅,經過了24年,在此期間更有不少豬農傾家蕩產。
苑裡鎮的口蹄疫病豬遭撲殺,國軍官兵協助搬運豬隻,在豬舍旁就地焚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7/03/27 胡蓬生攝影)
2020年6 月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大會宣佈,臺灣、澎湖、馬祖自口蹄疫區除名,正式成爲口蹄疫非疫區,經過24年臺灣豬肉重回再世界舞臺,可以再開始進行外銷,重新找回產業榮景。這24年可是臺灣農委會(現改製爲農業部)與所有養豬農共同努力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