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中央表決開除劉少奇黨籍時,她是唯一沒有舉手的人
1968年10月13日,中央第八屆十二中全會的會場,籠罩着一股異常凝重的氣氛。在場的人都知道,這場會議針對的是劉少奇。儘管那份所謂的《審查報告》難以服衆,但大多數人還是選擇了順從,唯獨有一位女同志,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舉動。
她默不作聲地伏在桌上,將右手緊緊捂住左胸,以這樣無聲卻堅定的方式,表達着自己的立場與態度。在一片無奈與順從當中,她沉默表態的身影顯得格外孤獨,卻又充滿力量。這場會議過後,年近古稀的她遭到報復,身患重病卻要隱姓埋名,險些病故他鄉。
她究竟是誰?爲何在這樣重要的會議上,敢於用這樣的方式做出抗爭?這場會議之後,她又遭遇了什麼?
她便是曾任中原局組織部部長的陳少敏,也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女性革命家。毛主席曾對她給予高度認可,稱讚她是“白區的紅心女戰士,無產階級的賢妻良母”。戰爭時期,她是戰場上的巾幗女將,和平年代,她是投身建設的開拓者。
1902年,她出生於山東壽光,本名“孫肇修”,其父孫萬慶是個擁有先進思想的教書先生,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他不願墨守成規,對子女的教育也格外重視。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陳少敏,自幼便展現出勇敢堅毅的性格。
當時的社會,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女子纏足的傳統在民間盛行,但陳少敏堅決反抗纏足,在父親的支持下,她保留了一雙大腳,成爲當地有名的“大腳丫頭”。這雙大腳,不僅是她身體的一部分,更是她走向革命道路的有力支撐。
她的哥哥孫文修在1916年的時候,曾前往法國當華工,見過世面的他給陳少敏帶來了新的思想和視野,尤其是俄國“窮人黨”的故事。當聽到“窮人黨”能幫助窮人改變命運,讓底層的老百姓不再受到壓迫的時候,陳少敏的心中頓時燃起一團火焰。
那個時候的她還不懂什麼是“革命”,但那團革命之火,卻已在她心中生根發芽。於是她毅然決定外出求學,探尋改變命運的道路。1927年,她進入美國人創辦的教會女子中學讀書。面對校長的嚴苛規定和外國教師的不公對待,她毫不畏懼,勇敢地站出來抗爭。
也是在這裡,她加入了共青團,正式開啓了自己的革命生涯。1930年,她已經是一個多次組織工人罷工,擁有豐富經驗且具有卓越領導才能的革命工作者了。爲了革命事業,她與任國楨假扮夫妻,在共同的鬥爭中,兩人逐漸產生深厚感情,結爲真正的夫妻。
然而,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任國楨被叛徒出賣,壯烈犧牲。陳少敏強忍悲痛,將女兒送回老家,而她自己,則繼續投身革命。1938年,陳少敏接到南下的命令,與李先念等人一起在鄂豫邊區進行抗日鬥爭。
她身騎戰馬,雙手開槍,成爲被百姓歌頌的女英雄。抗日戰爭勝利後,她又積極參與解放戰爭。在中原突圍中,她與李先念等人帶領部隊成功突圍。在激烈的戰鬥過程中,她身負重傷,還引發了心臟病。做完手術後,組織上讓她多休養一段時間,可她一刻也不願等,立馬就回到了工作崗位上。
上世紀60年代末,全國上下進入了一個特殊時期,劉少奇同志遭受了不公的對待。在1968年的八屆十二中全會上,陳少敏堅守正義,以獨特的方式抗議對劉少奇的錯誤批判。會後她遭到報復,身患重病的她因此坐上了輪椅。
1971年,她終於回到北京養病,但病情太過嚴重,1977年的時候,她便因病離開了人世,但她的傳奇故事,卻始終留在後世人的心中。她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何爲忠誠、何爲勇敢。她那無畏的勇氣、堅韌不拔的信念,和堅守原則的精神,成爲一座不朽的豐碑,永遠激勵着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