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北京修水庫時發現永琪墓穴,打開後證實一個百年傳言
黃土遍野的北京郊區,一隊施工人員正在修建密雲水庫。誰也沒有想到,他們的鐵鍬竟然會挖出一件令全國上下震驚的重大發現。隨着一陣陣土石被剷除,一座巍峨的陵墓漸漸顯露出其龐大的身軀,墓室內陳設華麗,散發着皇家的威嚴。專家們驚訝地發現,這原來就是流傳已久的傳聞,乾隆帝最寵愛的兒子永琪墓穴!打開這口沉睡了二百多年的"皇家祭壇",會揭開怎樣一個隱藏在歷史帷幕後的不爲人知的故事?
皇家墳墓中蘊含的傳奇
一場偶然的發現,竟喚醒了一段幾乎被遺忘的皇家傳奇。1958年,北京正着手修建密雲水庫,以緩解首都用水緊缺的問題。誰曾想,工人在挖掘基礎的時候,意外發掘出一處規模宏大的古墓羣。第一眼看去,工人們僅當成是一處普通的古蹟,可專家們仔細勘察後,卻發現這處墓葬絕非等閒。
墓室內陳設華麗無比,無論是雕刻的石碑、陪葬的瓷器,還是青花釉彩的玉器,製作工藝之精湛無不令人驚歎。墓室佔地遍及萬餘平方米,分爲數座相連的墓室,構架如宮殿般恢宏大氣。最爲矚目的,是墓室主體部分的石雕壁畫,上面精雕細琢着仙鶴在雲霧中翩翩起舞的景象,栩栩如生。古人有云"墓如其人",能擁有如此氣度非凡的陪葬陳設,足見主人當年的權貴顯赫地位。
這片墓葬羣究竟是誰的安息之所?經考古專家鑑別墓誌銘文,定是清朝著名的永琪王墓!永琪王原爲愛新覺羅·永琪,乃乾隆帝第五阿哥,年少英年狄戈有爲,被乾隆欽點爲儲嗣人選。誰料他才年僅二十出頭,便英年離世,未曾如願承襲大統。如今從墓室規格可見,乾隆對這個愛子的殊遇和眷顧。
儘管永琪並未最終登基爲君,但從墓室雄偉壯麗的格局,就能看出乾隆曾對他寄予厚望。墓室內精美絕倫的陪葬品,不輸於皇陵陪葬之陣容,正可見一斑。緬懷逝者、念及當年冀望的無限遺憾,是否也正是乾隆下令如此隆重掩埋永琪的原因?兩百餘年後的今天,永琪墓穴重見天日,隱藏其中的緣由更顯離奇詭秘,令人浮想聯翩。
從墓穴拆解永琪特殊地位
墓葬的規格往往足以反映一人的地位顯赫。永琪之墓絕非普通皇子所能擁有的格局,其中蘊含着乾隆對他格外的寵愛與重視。從永琪墓穴中,可窺見他在乾隆眼中的非同小可。
永琪墓規模之大可謂前所未有,整個墓葬佔地遍及上萬餘平方米,由數間相連的墓室構成。墓室建築羣恢弘大氣,氣魄非凡,與其它皇子墓室相比,絕非同階。墓室主體部分石雕壁畫精美絕倫,刻畫了仙鶴在雲中翩翩起舞的景象,栩栩如生。按照古代習俗,墓室陪葬壁雕只有一品以上大員方能使用,由此足見永琪在乾隆眼裡的分量。
墓室內部陪葬品同樣不凡,無論是雕刻的石碑、瓷器還是玉器,工藝之精湛令人讚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永琪墓陪葬品之陣容規格,竟與皇陵相當,可見其享受的確是皇子之上的待遇。乾隆對永琪之寵愛殊遇,由內而外無不彰顯。
除了墓葬本身,永琪生前的封號亦反映出他的非同一般。永琪的阿哥長子並非太子,而是被封爲親王,地位僅次於王儲。但永琪則被乾隆直接封爲"榮王",這在皇家習俗中謂之"生前親王"的最高等級,與皇儲之位平分秋色。滿語中"榮"字,意爲光榮,由此足見乾隆對永琪的器重有加。
在乾隆一朝中,擁有生前親王封號的除了嘉慶皇帝之外,只有永琪與永琰兩人。由這一事實亦可見永琪在乾隆心中的分量,確實與儲嗣無異。史書更直接記載,乾隆原本曾有意將太子之位傳與永琪,只可惜永琪英年早逝,令乾隆萬分痛惜。
從墓葬的氣派恢宏、陪葬品的珍貴無雙,再到生前的親王封號,種種跡象無不顯示永琪在乾隆眼中的特殊分量。他獲乾隆如此重視,背後自有其獨特之處。墓穴的重大發現,不啻爲永琪在歷史舞臺上留下的最終謎底。
乾隆癡迷永琪的三大原因
乾隆對永琪寵愛有加,不啻於將他當作儲君來培養。這種出挑的傾心背後,源自永琪自身的三大與衆不同之處。
首先,永琪自幼就展現出了出衆的才學和稟賦。史書記載,永琪博學多才,學貫中西,無所不通。他精通滿漢蒙三種文字,掌握天文地理、數學等各種學識,更爲難能可貴的是,他武藝超絕,騎射獵捕無所不精。一個集知識淵博與武力過人於一身的皇子,終於引來了乾隆的青睞。
其次,永琪生性英勇果敢,臨危不懼。史載有一年在九州清宴殿發生火災時,乾隆陷入火場,其他王子乍見大火卻唯恐避之不及。而永琪當機立斷,挺身衝入火海之中,背起乾隆運往安全之地。這一臨危不亂、捨身救父的英勇行徑,令乾隆大爲感動。由此可見,永琪非但才學過人,更有過人的膽識和勇氣,應對突發狀況。
再者,永琪不僅才高勇猛,更頗有藝術涵養。永琪自幼精於繪畫,擅長工筆細膩,遺世佳作無所不有。乾隆自己酷愛繪畫雅事,與永琪在這一愛好上不謀而合。或許正是因爲如此,乾隆對永琪才情有獨鍾,視爲知音人選。
博學多藝、臨危無懼、文質彬彬,這三大特質集於一身的永琪正是乾隆理想的皇儲人選。他深得乾隆寵信,自幼便被帶在身邊親自授課,足見乾隆對他的器重期望。只可惜命運無情,才識過人的永琪英年早夭,化爲乾隆終身的痛惜之事。不過從永琪墓穴陳設恢弘的格局可見,即使他最終未能如願傳位,但在乾隆心中的特殊分量確是實實在在的。
永琪死因之謎及乾隆痛惜萬分
永琪生前風華正茂,卻在二十餘歲時英年早逝,令乾隆萬分痛惜。他究竟是怎樣離世的呢?環繞永琪死因,一直存在着一個百年之謎。
按照史書記載,永琪死於"附骨疽"。附骨疽又稱爲白腫瘋,乃是一種當時醫學無法治癒的頑疾。這種病症起病階段僅有腫塊無痛,但一旦惡化就會使患者體無完膚、痛不欲生。當年連皇親國戚都無法倖免於此疾病的折磨,更何況是永琪呢?
受當時醫術所限,即便乾隆賜下國之重寶,命上醫傾力治療,永琪依舊無法痊癒。這位才貫古今、學富五車的皇子就這樣在最有爲之年英年離世,令乾隆悲痛萬分。爲了永垂不朽,乾隆親自爲永琪撰寫了墓誌銘,史稱"涕泗橫流"。
然而時隔百年後,永琪真正的死因卻成了一個謎團。墓穴中出土的永琪遺骸經過現代鑑定手段,並沒有發現骨骼上存在附骨疽病症的痕跡。反倒在其頭骨發現了一些可疑的裂痕,疑似爲外力所致。
難道永琪並非死於頑疾,而是意外遇害所致?一些學者更是懷疑,永琪之死或與爭儲有關。因爲他的阿哥嘉慶早已被立爲太子,而乾隆又有意將嗣位傳予永琪,雙方必然產生矛盾。有學者猜測,永琪可能因此遭到了牽連陷害。
不過歷史沒有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我們只知道,乾隆對永琪的離世傷心至極,痛不欲生。就連墳墓的修建規格,都直接與皇室陵寢相當,由此可見永琪在乾隆心中的重量。如今隨着永琪墓穴重見天日,這個二百年的謎團或許也將水落石出,永琪壯烈的一生終將重見光明。
永琪墓穴重現傳奇一生
二百餘年後的今天,永琪墓穴重見天日,爲我們展現了這位風華正茂的皇子的傳奇一生。從出土的墓葬器物以及史料記載,可以勾勒出永琪的非凡氣質和乾隆對他殊遇的緣由。
史載永琪自幼就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資,精通各類學識,從文理到武藝無所不通。同時他也頗有藝術涵養,擅長繪畫雅事。這樣一個集知識淵博和藝術細膩於一身的皇子,自然引來了乾隆的賞識。乾隆視永琪爲知己知彰,親自導師爲他講授,妄圖將他打造爲儲君人選。
除了學識過人,永琪更有過人的膽識和勇氣。史書記載有一年在九州清宴殿發生火災,乾隆陷入火場,他當機立斷挺身衝入火海,將乾隆背出安全區。這一臨危不亂、捨身救父的英勇行徑,令乾隆大爲感動,由此可見永琪非凡的膽識和勇氣。
正是基於永琪的這三大特質,乾隆纔對他殊遇有加,將他視爲儲君人選。在乾隆一朝中,僅有永琪和嘉慶兩人被賜予"生前親王"的最高等級封號。而從永琪墓穴出土的遺物可見,他不但生前備受寵信,就連死後都享有與皇陵相當的陪葬之禮。
可惜命運無常,永琪年僅二十餘載就英年早逝,乾隆悲傷不已。至於永琪的死因,當年史書記載是死於"附骨疽"頑疾,但出土的遺骸經鑑定卻與之不符,反而懷疑他可能是遭到不測。種種謎團將永琪的生平籠罩在雲翳之中,直到今日墓穴重見天日,他的傳奇一生才得以重現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