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5萬人次出國玩「消費逆差7千億」 學者:衝擊偏鄉旅遊市場
▲去年出入境人數逆差達899萬人次創新高。(資料圖/桃機公司提供)
記者李姿慧/臺北報導
國人狂出國,去年達1684.9萬人次,其中前往日本衝破600萬人,超越疫情前,但來臺國際旅客僅785.7萬人次,出入境人數逆差899萬創新高,國人赴日更是日客來臺4.5倍,赴陸旅遊人數是陸客來臺6倍。學者點出,來臺國際客不少是政府花錢鼓勵來的,觀光消費隱形逆差更多,衝擊最大的是偏鄉郊區旅遊市場和經濟。
去年國際旅客來臺785萬7686人次,出國人數卻高達1684萬9683人次,幾乎已回到疫情前98.5%,出入境逆差高達899萬1997人次,逆差創下史上新高,出國人數更是來臺國際旅客的2.1倍,觀光消費逆差達6922億元。
其中國人前往日本人數爲600萬6116人次,已經超過疫情前2019年的491萬1681人次,恢復率高達122.3%,日本來臺卻僅有131萬9592人次,恢復率僅60.9%,逆差高達468萬6524人次;其次國人出國第二名目的地爲中國大陸,去年高達277萬0284人次,陸客來臺卻僅43萬8212人次,逆差高達233萬2072人次。
中華大學觀光學院副教授沈冠亞表示,出國人口大於來臺人數是觀光逆差最大關鍵,逆差數實際上還不僅於此,不少來臺國外觀光客是政府花錢鼓勵來臺灣消費,譬如南向國家一個人頭5千元,消費逆差隱形數字更多,且預期未來幾年都不會太好。
他認爲,首先是國際局勢影響,有戰爭陰影和風險對觀光客出國的安全考量會有疑慮,此外,太多政治干擾或選舉,也都會影響遊客去的意願。
沈冠亞指出,國人很多消費都到國外,機票價格佔比很高,國內旅館集中某些度假區,房價上升,且國旅集中連假,造成平日空窗期嚴重,偏遠地區和郊區空房率高,且大財團擁有土地,偏好用商務型旅館或日租套房養地,或是蓋商業大樓與國際連鎖品牌合作,偏重商務客人,不過現行旅遊型態,飯店就是旅遊目的地之一,商務旅館吸引力低。
沈冠亞分析,觀光逆差影響較嚴重的可能影響是鄉村、郊區旅遊市場,政府鼓勵來的新南向旅客僅來臺4天或5天,難以到偏鄉深度旅遊,但陸客或是其他華語國家觀光客語言通,可以自己行走,伙食也吃得習慣,應儘量爭取相關市場旅客來臺,可到山區、偏鄉地區旅遊。
▲今年預估出國人數會再成長5%。(資料圖/桃機公司提供)
城市科大觀光系助理教授李奇嶽表示,臺灣觀光幾十年來都是逆差,但確實去年出入境逆差來到史上新高,觀光消費逆差將近7千億元,臺灣約2300萬人,出國玩將近1700萬人次,未來再成長也有限,重點在於國際旅客來臺灣部分嚴重不足,政府應該要想辦法讓外國觀光客多來臺灣。
李奇嶽指出,去年觀光逆差下,旅宿業者比較辛苦,雖然營收有增加,但成本提高,訂房率下降,獲利沒有想像好,推國旅僅是把左邊口袋的錢放到右邊,是內需市場,但重點應該要想辦法讓國際旅客多來臺灣,對臺灣外匯纔有幫助,呼籲政府要提出有效觀光行銷政策。
靜宜大學觀光系副教授黃正聰表示,去年觀光逆差高達899萬人次,主要是外國旅客來臺灣人數不如預期,加上國人出國超越疫情,但根據觀光署最新旅宿業住房調查,國人國旅住房也超乎預期,填補外國旅客不足。
他認爲,總體來說,國內觀光業生計「驚險度過」,去年臺灣因地震和風災等估計影響百萬國際客來臺灣,推估今年國人出國還會再成長5%,國際來臺旅客則可成長10%,觀光逆差有機會縮小。
觀光署長周永暉表示,疫情解封后,各國皆推出吸引國際旅客議題,去年臺灣則受到地震、颱風干擾,影響了來臺國際客人數,但觀光行銷大策略方向是對的。
除一般推廣行銷外,推出的品牌3.0行銷也會加大力道,將有第2波和第3波推廣,北美市場成長穩定,加強佈局歐美市場策略是對的,未來會加把勁,包括在西雅圖、雪梨和阿姆斯特丹3地設旅遊服務中心,在地行銷更深耕。
周永暉指出,未來行銷主軸包括運動休閒是世界潮流,甲子園或紐約棒球場都有臺灣日,今年都會加大力道行銷臺灣;還有部落旅遊、自行車旅遊和生態旅遊,也爭取到世界賞鳥博覽會在臺灣舉辦,用主題性擴大行銷臺灣旅遊,此外,也將針對東南亞、東北亞加強爭取郵輪客,也是今年重頭戲。
周永暉說,針對國際旅客也透過高鐵買一送一送客到中南部,並希望重遊客往中南部走,阿里山被紐約時報報導爲世界最值得去旅遊目的地第19名,並開發潛水等水域活動,花蓮太魯閣也會部分開放,用多元方式吸引國際旅客,今年會更好,觀光逆差可望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