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億加密貨幣被盜,記者如何 “說清楚”?

文|王可(新京報傳媒研究院)

史上最大規模的盜竊案件失竊的不是“錢”?

近日,一則“價值15億美元以太幣被盜”的新聞爆出,面對新興領域的複雜事件,記者如何才能“把故事講清楚”?

01

概念一個接一個

看到“15億美元被盜”,對新聞讀者而言期待的或許是一篇法制新聞,但實際上,加密貨幣盜竊與傳統金融盜竊有着本質區別。

此次轉賬系Bybit官方從ETH多重簽名冷錢包向熱錢包轉移ETH相關計劃的一部分。不幸的是,交易被一個複雜的攻擊所操縱,該攻擊改變了智能合約邏輯並隱藏了簽名界面,使攻擊者能夠控制ETH冷錢包。

——每日經濟新聞《突發!史上最大盜竊案,108億元加密貨幣被盜,市場大震盪!公司緊急迴應,盜竊者曝光!業內人士:應該追不回來》

行業專家警告,此次事件暴露了中心化交易所冷存儲的致命漏洞——即使離線存儲,智能合約代碼漏洞仍可能被利用。投資者加速轉向硬件錢包和去中心化交易所,DEX 24小時交易量激增40%。

——中國經營報《突發!幣圈史上最大盜竊案:損失超15億美元》

傳統金融盜竊通常涉及銀行賬戶、信用卡或現金,而加密貨幣盜竊則發生在區塊鏈網絡中。以太幣作爲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其交易和存儲依賴於區塊鏈技術。這種技術的去中心化特性使得盜竊行爲更難追蹤,同時也讓事件的解釋變得更加複雜。

記者在報道此類事件時,首先需要釐清涉及其中的技術概念,並將其轉化爲通俗易懂的語言。

02

記者應當懂“翻譯”

對於記者而言,如何將這樣一個專業性極強、技術門檻較高、涉及區塊鏈技術、金融安全和法律監管等多重複雜議題的事件“說清楚”,既讓普通讀者理解,又不失新聞的準確性和深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方面,記者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術知識,區塊鏈、智能合約、錢包地址等加密貨幣領域的專業術語,不僅抽象,還涉及數學、密碼學等專業知識,記者首先需要自己理解,之後還需要將這些複雜的概念轉化爲普通讀者能夠理解的內容,這種“翻譯”能力是報道成功的關鍵。

另一方面,信息來源複雜且覈實困難。加密貨幣交易的匿名性使新聞獲取準確信息的渠道繁多,真假信息混雜。記者需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從各類加密貨幣交易平臺、匿名網絡社區等多渠道覈實信息,否則極易傳播不實消息。

此外,加密貨幣市場 24 小時不間斷交易,價格和市場情緒瞬息萬變,新聞報道很容易滯後,難以滿足受衆對最新信息的需求。

03

可視化工具幫助理解

面對 這些挑戰,新聞媒體可以採取相應策略。

例如,可以通過類比的方式解釋區塊鏈技術,將其比作一個公開的賬本,智能合約比作自動執行的合同,私鑰比作保險箱的鑰匙。這種通俗化的表達方式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複雜的概念。

此外,加密貨幣領域的報道可以藉助圖表、動畫、短視頻等可視化工具,將複雜概念和事件流程直觀呈現。例如製作動畫展示區塊鏈交易原理,以短視頻實時更新案件調查進展,滿足受衆持續關注需求。

在信息覈實方面,需採用多渠道交叉驗證的方式,從官方公告、行業論壇、受害者、安全機構等多方面收集信息並相互印證。儘量引用多方信源,包括技術專家、法律人士、行業分析師等,以提供全面的視角,確保報道內容真實可靠。

此外,建立動態跟蹤報道機制也十分必要。對於重大事件,受衆關注度持續時間長,新聞媒體需實時跟蹤事件進展,及時更新報道內容,讓受衆第一時間獲取最新信息。

在新興領域不斷髮展的當下,記者面臨的挑戰日益增多。“把故事講清楚”,爲讀者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才能滿足公衆知情權,履行好新聞人的職責 。

校對 | 李立軍

主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