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國科學家共同見證解鎖極端實驗條件,SECUF成中國科研合作“新名片”

中國日報7月21日電 (記者 李夢涵) 7月17日至20日,第四屆綜合極端條件物理學術研討會在北京懷柔科學城舉辦。此次會議依託大型科學基礎設施——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SECUF)開展,吸引了13個國家的50餘位外國科學家和百餘位中國科學家現場參與。

SECUF是一座集成了極低溫、超強磁場、超高壓、超快光學等各種綜合極端實驗條件的大型綜合科研基礎設施,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物理所)牽頭建設和運行。自2023年初全面試運行以來,已爲國內外科研團隊提供超過35萬個小時的實驗服務。此次會議上,SECUF實驗團隊發佈了"2024年十大亮點科研成果"。

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仙輝表示:"SECUF就像科學研究中的一個'全能選手',集成多種極端條件的綜合能力在全球屈指可數,這種'一站式'研究平臺爲基礎研究提供了獨特的支撐。"

物理所副所長程金光表示,SECUF的本質是"開放共享",這一點與國際大科學裝置的理念完全一致。實驗站參照國際標準建立運行機制:每年3月、9月兩次面向全球進行開放用戶申請,由用戶委員會評審、遴選優質課題,通過後即可安排實驗,且所有實驗服務對全球科研人員免費開放。

"SECUF可以讓我們實現一些在歐洲無法做到的實驗。"來自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格勒諾布爾強磁實驗室的青年科學家Igor Vinograd說,"在格勒諾布爾,我們的電阻磁體可以達到42特斯拉的高磁場,但單次高磁場實驗只能限制在7小時內;而SECUF的超導磁體可以在26-40特斯拉的高磁場下,穩定運行12天——這可以讓我們挑戰更復雜、耗時的精密實驗。"

日本東京大學物性研究所教授上牀美也表示,SECUF是一個世界級的研究設施,在國際凝聚態物理界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其穩定的強磁場,結合低溫能力和高精度測量系統,使科學家能夠探測在壓力下出現的微妙量子態。它能長時間維持實驗條件,這一點在壓力研究中尤爲寶貴,因爲這類研究對精確控制和穩定性有極高要求。

上牀美也因爲與物理所的合作,獲得2024年"北京市中關村國際合作獎"。他表示:"中國已成爲材料研究和實驗基礎設施(包括高壓科學領域)的全球領導者。與中國機構合作,使我們能夠使用像SECUF這樣的尖端設施,利用我們在壓力裝置開發方面的專業知識進行聯合研究。這種合作加速了科學發現,促進了長期的學術交流。"

2024年,依託SECUF,物理所與德國馬普學會固體化學物理研究所聯合建立中外聯合研究單元——極端條件下的量子材料與物理聯合研究中心。今年以來,相關合作研究先後發表於《應用物理評論》《自然—電子》等期刊。

"SECUF的硬件設施非常出色,完全具備支撐前沿研究的能力。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團隊的執行力,從協議簽署到合作落地的效率很高,這體現了科研管理的專業性。"馬普學會固體化學物理研究所資深研究員Sergey Medvedev說。

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印度尼西亞籍科學家Ariando Ariando表示,近20年來,中國物理學的發展速度令人驚歎,無論是研究水平還是實驗設施,都取得了跨越式進步。"SECUF的高壓、強磁場設備正是我們開展量子研究所需要的,期待未來的精誠合作。"他表示。

今年2月,SECUF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正式全面投入運行,加速完善設施英文官網與全英文手冊,設施各處都確保英文介紹,全面打造"無障礙交流"軟環境。

作爲新裝置,目前SECUF國際用戶的實驗時長可佔總時長的3%~4%,這一比例計劃在2030年提升至20%,讓裝置在更大程度上成爲全球科學家的"科研舞臺"。

"我們熱忱歡迎全球專家學者前來開展科學研究,併爲我們提出寶貴意見。"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所所長方忠說。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