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4. 太平洋坦克戰(33):日軍的履帶式炮兵牽引車①
本文是“燃燒的島羣”第1344篇原創文章,作者羣主飛龍。
全文共7324字,配圖25幅,閱讀需要16分鐘,2025年1月4日首發。
本文收錄在“坦克戰史”專輯
接上期()
注:本系列文章在收集整理資料時參考了衆多中外資料,如“緬甸1942”、“緬甸1944”、“洛陽1944”等篇章的坦克戰資料大量參考了徐帆、甄銳所著《鋼鐵抗戰——中日裝甲兵全史》;“呂宋1945”等篇章參考了王法所著《木諾茲之戰——日軍第6戰車聯隊的覆滅》(原載於《海陸空天慣性世界》2011年第12期,以及王法所著《困獸之鬥:日軍第7戰車聯隊的覆滅》(原載於《現代兵器》雜誌2016年第4期);在中國抗日戰場和太平洋島嶼作戰中的許多坦克戰細節參考了青梅煮酒所著《太平洋戰爭》(1-10冊),與中國軍隊裝甲部隊相關的部分內容參考了甄銳所著《抗日戰爭中國軍隊坦克裝甲圖鑑》。以上書籍均爲國內正式出版並可在許多平臺購買。
在此一併感謝原著作者和許多無法列明的原始資料提供者!
自拿破崙戰爭以來,炮兵成爲陸戰的重要主導力量,法皇的拿手絕招首屈一指的就是用炮兵擊潰對手,其次纔是高度強調機動性的強行軍。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隨着火炮的重量越來越大,傳統的騾馬牽引早已不堪重負,在電影《戰馬》中就表現了騾馬牽引的殘酷一幕,再強壯的馬匹,也扛不住幾個月的折磨。
圖1. 一戰時期的德國野戰炮兵,使用戰馬牽引,這裡可以看到乘坐3人的前置跑車和被牽引的一門火炮(乘坐2人),牽引馬上還騎乘了一名軍官,可能是一個6人炮組,高大的歐洲馬在這裡只能見到4匹
圖2. 藝術創作:英聯邦陸軍的馬拉火炮,6馬牽引前炮車和火炮在奮力爬坡
圖3. 二戰時期在東線戰場上不堪重負的德軍炮兵牽引馬匹,泥濘的地面給馬匹和士兵都帶來無窮的痛苦
圖4. 在斯皮爾伯格2011年的大作《戰馬》(War Horse)裡,戰馬主角Joey在一戰的大部分時間裡也是作爲炮騎兵的牽引馬匹在負重前行,雖然仍然難以避免因傷而亡的宿命,但是相比在騎兵部隊,至少能夠稍微遠離前線
自從拿破崙戰爭時期,法國軍隊將炮兵的機動力和威力發揮到一個新的高度後,歐洲軍隊中開始大量裝備越來越多和越來越重的火炮,與此同時也催生了大量的牽引馬匹,發展到馬拉火炮的巔峰時期,一般來說,一個炮組通常採用4馬或6馬牽引一門前炮車(彈藥車)和一門火炮(通常可以搭乘2人),行進速度可達每小時10-20公里。
圖5. 拿破崙戰爭時期炮兵的機動力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從而改變了歐洲戰爭的形態
但是,隨着火炮重量的增加,加上日本自身無論是人還是馬的力量和耐力都不如同時期的歐洲同行,如果要達到一樣的火力,日本的體力跟不上,如果採用減重減配的裝備,那麼在火力威力上就肯定會落後,這顯然是給日本人出了一道難題。
日本海軍在選擇新型國產輕巡洋艦主炮和戰列艦副炮時就拋棄了學習對象英國海軍慣用的152毫米口徑,轉而採用一個非常小衆的140毫米(5.5英寸)口徑,這是因爲140毫米火炮的炮彈重量僅爲80磅(36公斤),比英制152毫米口徑的炮彈100磅(45.4公斤)要輕得多,便於身材矮小的日本水兵徒手裝填。
圖6. 大正三年式50倍徑十四釐炮,由吳海軍工廠在1914年完成,用於取代對日本水兵而言炮彈稍顯沉重的152毫米艦炮。廣泛用於一戰後的日本主力艦和輕巡洋艦。配發彈種包括被帽通常彈、通常彈、演習彈、照明彈、對潛彈、發煙彈等。發射藥爲藥包式,分常裝藥、減裝藥、弱裝藥,初速分別爲850、710、510m/s。該炮使用隔螺式炮閂,射速在6-10發每分鐘之間。由於依靠人力裝彈,射速很大程度依賴於裝彈手的體力與彈藥供應的速度。裝備船隻包括戰列艦伊勢型(20×1),長門型(20×1),早期航母鳳翔號(4×1),巡洋艦天龍型(4×1),5500噸型(7×1),夕張(2×2+2×1),香取型(2×2)
海軍艦炮畢竟是安裝在固定的炮位,使用軍艦作爲載體,所以僅從炮彈裝填的便利度就可以做出減重的修改。但到了陸軍這邊需要考慮的問題要多得多,參考日俄戰爭和一戰的經驗,日本國產陸軍火炮的射程和威力不能與西方列強拉開太大的差距,否則這些傢伙就跟燒火棍沒什麼區別。因此在主力火炮口徑上就不能參照海軍的玩法搞小口徑,以師團級別的主力支援火炮爲例,參考歐洲流行的75毫米口徑,日本陸軍就陸續開發了明治三十八年式75毫米火炮及其後續的改良型號(明治38式改、大正14年式、九零式、九五式等)。
圖7. 克虜伯M1903型75毫米野戰炮,該炮是日本陸軍三八式野炮的原型。1904年,日本從德國引進了帶炮管復進裝置的克虜伯M1903型75毫米野戰炮,包括400門成品和400門半成品。這批火炮直到1905年纔到貨,沒能趕上日俄戰爭。由於1905年是日本明治天皇38年,因此該火炮被稱爲三八式75毫米野戰炮
圖8. 三八式野炮及其牽引式配備的前車。三八式75毫米野戰炮的戰鬥全重爲947千克,發射的炮彈重6千克,炮口初速510米每秒,最大射程8350米,射速8-10發每分鐘。它採用木質車輪,並由6匹馬進行拖曳機動,拖曳時加上火炮前車,行列全重約爲1400千克。1907年開始,日本於大阪兵工廠自行生產三八式野炮,到1945年總計生產了3000門三八式及其改進型,成爲日本陸軍炮兵的主力野戰炮,普遍裝備於步兵師團的炮兵聯隊
既然口徑不能縮減,在設計上就需要考慮更多的減重減配措施,但這已經不是本篇討論的重點。但即使採用了各種減重措施,但在火炮機動的環節上,瘦小的日本馬仍然在牽引時顯得力不從心,好在,隨着一戰時期歐洲戰場出現了履帶式的牽引車,終於有了一種非人力(畜力)牽引的解決方案。
與其他裝備一樣,日本炮兵的牽引車也經歷了從舶來品到仿製品,再到國產裝備的發展階段,至1945年日本投降爲止,開發出十餘種裝備。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國力孱弱,這些牽引車多半被配屬到獨立的野戰重炮兵單位,以提高這些單位的機動能力。在步兵師團中仍然是以挽馬或馱馬來牽引或攜帶火炮及彈藥,這也導致了日本陸軍步兵師團的師屬支援火力受限於75毫米或105毫米這樣的口徑。與此相比,財大氣粗的英美兩國陸軍普遍淘汰了馬匹,實現了炮兵裝備的摩托化,德國、蘇聯和日本只能實現部分重要單位的摩托化。
目錄:
一、舶來品和初代試製品
二、九二式5噸牽引車、九二式8噸牽引車
三、九四式4噸野炮牽引車
四、九五式13噸重炮牽引車
五、九六式4噸野戰高射炮牽引車
六、九八式4噸野炮牽引車
七、九八式5噸半履帶高射炮牽引車
八、九八式6噸半履帶高射炮牽引車
九、九八式6噸野戰重炮牽引車
十、九八式13噸重炮牽引車
十一、一〇〇式偵察觀測裝甲車
正文:
一、舶來品和初代試製品
1885年,卡爾·本茨(1844-1929)成功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輛汽車。從此,汽車逐步取代馬車,在公路交通運輸中扮演起重要角色。但通過輪子驅動的汽車只能在平坦的硬質路面行駛,遇到鬆軟、泥濘或坑窪不平的路面輪子就幾乎無法行動,也很難逾越路面上常見的障礙。
圖9. 世界上第一輛汽車,由德國人卡爾·本茨發明於1885年,這是一輛三輪車,搭載了單缸四衝程汽油發動機,最大馬力0.89匹,最高時速可達15公里。該車具備了現代汽車的基本特徵,如火花點火、鋼管車架、水冷循環、後輪驅動、鋼板彈簧懸掛和前輪轉向等,這是一次劃時代的發明
爲了解決在野地使用機械力量行駛的難題,美國發明家本傑明·霍爾特(1849-1920)在1890年發明了蒸汽驅動的履帶式拖拉機,兩條履帶就是兩個矩形平面,履帶與地面接觸降低了單位壓強,履帶具備滾動驅動能力,車輛可以在各種道路和田野上行駛了,也能夠越過起伏不大的障礙。
霍爾特拖拉機可以使用木材、煤炭或燃油作爲燃料,長7.3米,馬力60匹,整車重達22噸(含水2.56噸),使用這種拖拉機牽引收割機可以大大提高收割效率,後來,伐木工也用霍爾特拖拉機從森林裡向外拖運被砍倒的樹木。
1892年,改進後的霍爾特拖拉機可牽引45噸的貨物以4.8公里的時速行駛。由於當時世界上主要依靠馬匹牽引車輛或機械,本傑明的拖拉機在當時世界成了爆炸性新聞。這一年,他成爲公司董事長,並把公司更名爲霍爾特製造公司。
1904年11月24日,本傑明在農田裡公開演示了他研製的履帶式蒸汽機拖拉機並大獲成功。此後,他又用內燃機取代了蒸汽機。1910年,本傑明把公司名字再次更名爲霍爾特履帶式拖拉機制造公司,並註冊了“卡特彼勒”(Caterpillar)商標。“caterpillar”這個英文詞本意是“毛毛蟲”的意思,之所以用“caterpillar”這個詞,因爲履帶滾動時看上去像條爬着的毛毛蟲。
1908年至1913年期間,100輛“霍爾特-40型”履帶式拖拉機在美國洛杉磯引水工程上立下汗馬功勞。 後來,霍爾特履帶式拖拉機制造公司又陸續生產了多個型號的履帶式拖拉機。其中,“霍爾特-60”於1911年製造,功率較小。“霍爾特-75”1913年開始批量生產,83匹馬力,最高時速24公里,除了在美國本土外還在英國拉斯頓-霍恩斯比公司製造,1924年停產。 研製於1914年的“霍爾特-120”於1915年開始批量生產,最大馬力達到120匹,重8.2噸,這是霍爾特拖拉機最爲成功的型號,在一戰中被同盟國採購超過1萬臺,廣泛用於牽引火炮和其他重型裝備。
圖10. 一戰時期使用霍爾特拖拉機牽引的一門盟軍的重炮
圖11. 使用霍爾特拖拉機牽引的一門重炮
圖12. 採用類似霍爾特拖拉機底盤改造而成的原始坦克——小威利
同樣是在一戰中,爲了對付大量的鐵絲網和塹壕,英、法、德等強國研製的新式武器——坦克都從霍爾特拖拉機得到了啓發,甚至直接用它改裝而成。一戰結束後,本傑明的公司還製造了功率較小的幾個型號的履帶式拖拉機:如1919年至1925年生產的“霍爾特-5型”,40匹馬力;1921年至1925年生產的“霍爾特-2型”,31匹馬力;1923年至1925年生產的“霍爾特-10型”,63匹馬力。1925年4月15日,霍爾特履帶式拖拉機制造公司被另一家公司併購,現在叫卡特彼勒公司。
圖13. 使用進口的霍爾特5噸履帶式牽引車(也就是拖拉機)進行牽引的重型火炮
回到亞洲,一戰剛剛結束的1919年,爲了應對世界兵器技術的發展,日本陸軍將原先的陸軍審查部(明治36年4月成立)擴充爲陸軍技術本部,負責對陸軍的兵器及兵器材料進行審查,下設總務部、第1、2、3部及陸軍科學研究所。其中最重要的第1部就是負責一般兵器的調研、審查和試驗。
鑑於一戰歐洲戰場上廣泛使用霍爾特拖拉機用作重型火炮牽引車,日本陸軍也進口了數量不詳的霍爾特5噸牽引車用作測試驗證,到1922年的“山梨裁軍”後,日本想研製國產履帶式牽引車替換掉進口的美製霍爾特牽引車,因此陸軍技術本部接到了研製履帶式牽引車的任務。
1923年8月下旬,由陸軍技術本部第1部(部長黑崎延次郎)車輛班設計,大阪炮兵工廠製造的“日本第一號”3噸牽引車完成,全重4.3噸,50馬力,單車時速可以達到18公里/小時,這輛車也是後來所有日本國產戰車的鼻祖。
圖14. 試製“日本第一號”3噸履帶式牽引車,這張照片中顯然正在牽引一門未知型號的火炮
圖15. 這張照片中出現了日本陸軍的幾款早期工業化武器,被牽引的火炮是大正十四年式105毫米加農炮,近處的牽引車是日本自產的3噸輕型履帶式牽引車,遠處的則爲進口的美國造霍爾特5噸牽引車
有了製造履帶式車輛經驗的日本陸軍開始認真考慮將同樣正在研究裝備的戰車部隊替換爲自產兵器,經過一番爭論,1925年3月8日,陸軍省正式決定由日本技術本部車輛班(班長爲原乙末生)擔綱國產戰車的研製工作。車輛班當時只有技術軍官4名,繪圖手12名,而且經驗欠缺,這些人廢寢忘食地開始投入到國產戰車的研製中,直到1927年2月底,終於拿出了日本第一輛國產戰車“試製一號”戰車。
二、九二式5噸野戰重炮牽引車
試製“日本第一號”3噸履帶式牽引車在後期經歷了行駛測試和性能測試,由於技術上還很不成熟,該車的履帶極易損壞,但畢竟還是給日本的履帶式裝甲車輛的國產化提供了極爲寶貴的經驗。
此後,一直到昭和7年即1932年,日本陸軍才首次定型了兩款國產炮兵牽引車,並均被冠以“九二式”,分別是九二式5噸牽引車和九二式8噸牽引車。關於這兩款初代日本國產牽引車的資料比較少,最初採用的都是汽油引擎,到1936年又在原先的底盤上換裝國產柴油引擎,其底盤均採用與舶來品類似的小型負重輪,這也是早期承重系統的通病。
圖16. 1938年(昭和13年)10月4拍攝於武漢戰役期間的一門日軍炮兵隊的照片,使用一臺九二式5噸牽引車拖拽一門大正十四年式105毫米野戰加農炮
圖17. 於日本國內訓練期間的九二式牽引車,牽引着長身管的大正十四年式105毫米加農炮
圖18. 拍攝時間地點不明的一輛日軍炮車
九二式5噸野戰重炮牽引車資料:
服役年代:1931—1945(汽油型),1936-1945(柴油型)
重量:4.6噸(汽油型)/5.3噸(柴油型)
尺寸(長寬高):3.6*1.8*2.4(汽油型)、3.65*1.8*2.36(柴油型)
最大速度:23公里/小時(汽油型)、19公里/小時(柴油型)
乘員:6名
建造數量:422輛
牽引火炮:大正十四年式105毫米野戰加農炮,大正四年式150毫米野戰榴彈炮
圖19. 大正十四年式105毫米野戰加農炮主要用於壓制射擊用途,普通裝備給日軍的野戰重炮兵旅團,獨立野戰重炮兵聯隊,炮重3.115噸,炮管長3590毫米(34.1倍徑),彈丸重量15.76公斤,初速640米/秒,最大射程15.3公里,服役年代1925-1945年
圖20. 大正四年式150毫米野戰榴彈炮是爲步兵師團野炮兵部隊與獨立野戰重炮兵旅團配備的野戰榴彈炮,性能優於明治三十八年式150毫米野炮,炮重僅2.8噸,炮管長2190毫米(14.7倍徑),發射彈丸重量36公斤,初速389米/秒,最大射程8800米
三、九二式8噸野戰重炮牽引車
圖22. 九二式8噸野戰重炮牽引車,9對小型負重輪爲其典型特徵,本照片中似乎正在牽引一輛蘇聯制六輪裝甲車,其主要武器是一門坦克炮
九二式8噸野戰重炮牽引車資料:
服役年代:1932—1945(汽油型)、1936—1945(柴油型)
重量:8.0噸(汽油型)、 8.35噸(柴油型)
尺寸:長4.3米,寬2米,高2.58米
最大公路速度:16公里/小時(汽油型)、 20公里/小時(柴油型)
乘員:7名
建造數量:1657輛
引擎:墨田6缸(Sumida 6-Cyl)汽油發動機、五十鈴6缸(Isuzu 6-Cyl)柴油發動機
牽引火炮:八九式150毫米野戰加農炮
圖23. 拍攝時間地點不明的一門重炮,背景中可以見到一輛九二式8噸野戰重炮牽引車
圖24. 保存在日本某博物館內的一門八九式150毫米野戰加農炮
圖25. 日軍在南京城外構築的八九式150毫米野戰加農炮炮兵陣地
-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坦克戰史”專輯的其他文章鏈接如下,歡迎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