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的孩子想去韓國做練習生,該尊重還是阻止?
近日,知名演員黃奕在網絡曬出12歲女兒想要去韓國做練習生的片段,一句“我想站在舞臺上閃閃發光”瞬間衝上熱搜。評論區裡,有人擔心未成年兒童的童年與未來被透支,有人委婉表示女兒的先天條件無法做愛豆。
這場母女對話,折射出無數家庭的共同困境——當孩子喊出“我想”時,監護人究竟該用“爲你好”的剪刀替他們修剪風險,還是該尊重孩子的選擇?
黃奕的做法值得肯定。她沒有條件反射地說“不”,而是先遞出“發言權杖”:“爲什麼不喜歡讀書呢?”在瞭解女兒的想法後,她通過舉例“韓庚肋骨骨折但不自知”的例子,讓女兒明白做愛豆不只有光鮮,更多的是痛苦和無奈。也嘗試與女兒深度共鳴,講述了自己兒時被父親打擊“明星夢”的過往。
在得到女兒依舊堅定的回覆後,她仍舊保持冷靜,選擇將這場私密的母女對話公開,並詢問廣大網友:“12歲的選擇,該尊重還是阻止?”
一瞬間,母女倆的二元對立被打開——母親的擔憂與孩子的熱望共同暴露在公共智慧裡,等待被重新組合。比起嘴上說說,直面大衆的評判和輿論,絕對是成爲“明星”的必修課。
黃奕母女倆的對話,可以稱得上“第3選擇”的經典範式——用“我看到你、我找到你、我和你協同”的四步,把“尊重或阻止”的選擇題,升級爲“怎樣一起把夢做得更安全、更長久”的共創題。
“第3選擇”是火爆全球、暢銷多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最具啓發性、最具影響力、最具凝聚力也最激動人心的一個原則。作者史蒂芬·柯維在書中表示:“‘第3選擇’能夠改變一切:生命不是一場網球賽,只有一方能贏球;只有當雙方都贏,才能夠共同創造一種新局面。彼此都感到滿意時,人們才能做出合理的決策。第3選擇不需要任何人做出犧牲。這就是我想寫這本書的原因。”
採用什麼樣的方法處理問題,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要解決最棘手的問題,我們必須徹底改變思路,使用“第3選擇”思維模式:我看到自己——我看到你——我找到你——我和你協同。
矛盾衝突中,如果一方提出:“也許我們可以達成一種前所未有的更好的解決方案,你願意考慮第 3 選擇嗎?”於是,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了。幾乎從來沒有人問過這個問題,但它恰恰是解決衝突、改變未來的關鍵。
家庭矛盾的解決四步曲
家庭最需要協同,卻又極易誤解協同。家庭既可以讓我們見證最偉大的協同,也能讓我們經歷
最深沉的痛苦。有了第 3 選擇,便能擁有一種積極正面、可以依靠、創意無限的家庭關係。
協同是家庭的本質,社會上的很多問題都起源於家庭。人們都有普遍需求,我們需要安全感,需要被欣賞、尊重和鼓勵,需要被愛,這些需求可以體現出親子以及伴侶之間最甜蜜的滿足感。
在我們的調查中,被調查者反映了一些他們生活中的嚴峻挑戰:
家庭衝突是生活中最令人悲傷的難題。
我該如何經營一個擁有第 3 選擇思維模式的婚姻和家庭?
我該如何把積累的矛盾關係轉化成我內心深處渴望的和諧親密的關係?
第一步:我看到自己
一切得從自己開始。正如我的一位朋友、家庭顧問布倫特·巴洛說的,“如果你想改善自己的婚姻關係,就得照照鏡子”。
如果我認爲問題出在伴侶或孩子身上,那就是我的問題了。如果我把自己看作無辜的受害者,那麼我只會是一個無理、冷漠、憤怒的家庭成員。
我必須承認一個簡單的事實:我有自由選擇對任何刺激的反應,沒有人可以在我的反對下強迫我感受或做任何事。也許我不能控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但我有能力決定如何思考、如何感受,以及如何採取措施。
太多的人沒有掌握這個基本原則。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譬如“他讓我發狂”,“她讓我無路可退”。雖然別人可能會欺騙我,但最後是否要選擇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取決於我自己。如果我在心理上陷入一種“我對彼錯”的思維模式,那麼我已經深受“兩種選擇”思維模式的影響。
相反,如果我審視自我,我就會有獨立的判斷和選擇,就會選擇自己的迴應。我就能用寬容的言辭回答不友好的言辭,我就會用微笑代替生氣。當面對一個辛苦了一天而身心疲憊的另一半,我就會體貼和關心ta,而不是向ta抱怨自己也辛苦了一天,似乎是爲了比誰更悲慘。
找回迷失的自我認知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卻是有可能的,而且可能是瞬間的事。當我告訴人們他們是獨立的個體,擁有絕對自由的選擇權時,他們會恍然大悟般從椅子上跳起來。“最近我想的全是令我痛苦不堪的丈夫,”一位女士可能會這麼說,“但是除了我自己沒人可以讓我痛苦啊!”而男人也許會下定決心說:“我再也不生氣、不焦慮了!”
外界刺激和反應之間其實有一個空間。存在於這個空間裡的你,擁有絕對的自由決定你該如何做出反應。
在這個空間裡,你可以看到自我,也可以發現你的最大價值。你可以停下來在這個空間裡深思熟慮一番,想想你的道德感,想想你對家庭的愛,想想你的生活原則,你自然就會做出決定。
可惜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這個精神空間。因爲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擁有自由,他們只是在兩種方法之間做出選擇:要麼生氣,要麼壓制怒火,錯誤地以爲只要他們忽略問題,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現在你有了第 3 選擇:你可以選擇超脫這些情感。生氣是你自己做出的選擇,它並不能主動施加給你,你有權決定是否生氣。你無法控制別人的行爲,但是你能控制自己如何迴應。相比抑制你的感情或者任由感情爆發,更好的選擇就是改變它們。改變是比“抑制”和“任性”更好的選擇。
不過,長期維持這種新的思維模式需要付出努力。在你還來不及理清思緒的時候,舊思維會條件反射般進入你的腦海,讓你不假思索地做出反應。因此,你需要深思熟慮、頭腦清晰、反覆實踐來避免這樣的條件反射,轉而選擇同理心。
第二步:我看到你
“我看到你”意味着“我認同你獨特的個性”。在家庭裡,欣賞對方獨一無二的個性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對家人有所期望,但如果我把自己的思想和期望強加到他們身上,那是萬萬不對的。如果我愛他們,我就要把他們視爲個體並嘗試理解他們的差異。
一位因兒子沉迷電子遊戲而焦慮的母親,通過學習電子遊戲並參與其中的方法也許能和兒子成爲朋友。一位視妹妹的藝術細胞爲無知的務實派哥哥,如果學會欣賞妹妹的先鋒藝術表演,也許能爲自己的事業帶來一些創意。如果我們欣賞別人的價值觀,那麼他們通常會做出積極的迴應,也同樣會欣賞我們的價值觀。
當然,我們應該讓家人遠離有害和浪費的習慣,並引導他們從中走出來。在一些家庭裡,這樣的行爲已然失去控制。任何人都沒有義務默認甚至寬恕非法和無理的行爲。
“我們一點兒也不一樣”,“我們毫無共同之處”,這些抱怨導致“不和諧”離婚。互相疏離的父母和子女也會如此抱怨。其實,不同的興趣愛好、非凡的天賦、古靈精怪的個性,都能賦予生活和愛情更多的樂趣。
“不和諧”與“同理心”是相對的。這兩個詞都基於“感同身受”的概念。正如史蒂芬·斯托斯尼所說,同理心“會讓你對愛人的個性和弱點異常敏感,它會讓你看見伴侶與你的迥異之處,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氣質,不同的缺點,還有不同的價值觀”。
家庭是最完美的互補型團隊,不同的天賦、彼此的深愛讓家人團結一致,讓人們懂得欣賞彼此截然不同的分工、感受和能力。
我給我已婚孩子的最好建議就是:不要試圖讓你的配偶更完美,試着讓ta更快樂。試圖改變他人的方法並不可取,這樣只會讓我們在關係中漠視對方的獨特天賦。不要試圖改變他們,學會欣賞他們的與衆不同,配合他們,並盡你所能讓他們開心。
第三步:我找到你
彌閤家庭分歧的辦法就是找到你的愛人,和他們進行“發言權杖”溝通。雖然爭吵不是一個人的事,但是療傷過程的啓動只要一個人就夠了。這就是第 3 選擇解決問題的先決條件。
它是這樣起作用的。當我對你說“‘發言權杖’交給你了”,就意味着除了重申你的立場,我不能發表意見。我可以通過問你問題來讓自己理解你的觀點,但是我不能表達自己的觀點,我不能表示贊同或反對。我能做的就是和你交流你的觀點,直到你認爲我理解了你的觀點爲止。然後你把“發言權杖”傳給我。現在輪到我發言了,你需要安靜傾聽,直到我認爲你理解了我的觀點爲止。然後我把“發言權杖”傳給你。
“發言權杖”溝通法將防禦性的負能量轉換成創造性的正能量。原因如下:當你投入地傾聽他人直到他們感覺自己被理解的時候,你傳達的是“他們對你而言非常重要”的信息,你在肯定他們。這一點非常有治癒作用,以至他們無法反駁,只能逐漸向你敞開心扉。
我曾經聽到一個男人把他的妻子稱爲“反駁機”。無論別人說什麼,她都會反駁。女兒如果說“我再也不去學校了”,她的母親會回答:“你瘋了嗎?你肯定是要去上學的。”這個迴應切斷了她女兒的心理氧氣,最終她會強烈反抗,開始反攻。
如果你本能地反駁她說的所有話,她真的可以很放鬆、不拘束地與你溝通嗎?
如果她不願意上學,你會感受到她真正的痛苦是什麼,以及她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痛苦嗎?
善意的父母常常覺得自己的工作就是解決孩子們的問題。更敏感的父母會以建議作爲迴應。當他們的孩子說“我有一個問題”時,他們迴應:“哎呀,有些事情你得考慮。”
但是父母的真正職責是培養孩子想出自己的第 3 選擇。當你的孩子說“我有一個問題”的時候,你要多加註意,ta可能已經陷入兩種選擇的困境,譬如ta的朋友在給她施加壓力,ta在學校的成績不達標。明智的家長會這樣迴應:“我想知道你更多的事情”,“你真的糾結於此”,“你不知道該怎麼辦”。
光是給出建議的做法是不對的,無論這個建議有多好。你奪走了孩子一個成長的機會,一個ta向你們暢談或暢想自己關於這個問題的複雜情感的機會;你抹殺了孩子的智慧和主動性,你令ta喪失了提出自己的第 3 選擇的機會,你讓ta變得更加依賴你,更糟糕的是,依賴會引起無助和憤恨。
在給出建議之前,你可以用同理心傾聽,認真地聽孩子把話說完,ta可能會自己想出大部分答案。你可能會和孩子一起想出一個共贏的第 3 選擇。
從你自己開始,請你的孩子、年邁的父母、配偶告訴你關於他們的故事,特別是他們在困境中的故事,你就可以打造一種同理心的家庭文化。增強自己同理心的力量,讓他們講述所面對的衝突、遇到的誤解和奮鬥的故事。當你以同理心與他人建立起關係時,你會發現他們也會做出同樣的迴應。同理心是可以傳染的。
第四步,我和你協同
家庭本身就是一個第 3 選擇。它以兩個獨立的人以及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相結合的婚姻開始。如果尊重自我與配偶並具有同理心,結果就是產生第三種文化,一種新的卓有成效的關係,從中我們可以找到最真切的快樂和最深刻的滿足感。
我們審慎地選擇協同思維模式來打造第 3 選擇的家庭:既不是我的方法,也不是你的方法,而是更好的方法。我們在交互中堅持不懈地尋找第 3 選擇,以培養自己的協同思維模式。怎樣培養孩子、管理資金、平衡家庭與事業、選擇宗教信仰、促進親密關係,這些都是需要用協同來處理的重要問題。
如果你想進入積極的協同狀態,不能過分強調“我看到自己”“我看到你”“我找到你”等思維模式的重要性,甚至不要刻意去想我要和你共同達成第 3 選擇,除非你有同理心並尊重他人。否則,協同嘗試只會淪爲心理遊戲。協同是發自肺腑的,如果我只是在玩遊戲,你會感覺到的。
夫妻雙方可以在“感情破裂狀態”下共同生活幾十年。相同的問題會引發一次又一次的戰爭,因爲兩個人都沒有勇氣去問對方:“你願意去找比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更好的東西嗎?”
但如果我們問出了這句話,我們就有可能進入“第三空間”。我不是讓你同意我的看法或放棄你的主張,而是找到一個整合我們兩個人最佳見解的新選擇。
在第三空間裡,我們“做出根本性的轉變,脫離不考慮現實感受的二元空間,採用整合互補的思維模式,將不同的價值觀、行爲和信仰融合爲一個嶄新的整體”。更簡單的表達是,我們停止思考“我的方法和你的方法”,開始思考“我們的方法”,一種善加利用我們獨特優勢的方法。在第三空間裡,“我們的所到之處是我們從未到過的地方”。
第3選擇行動指南試試看!
如何達成協同?
1. 以第 3 選擇的思維模式提問
在衝突或有創造性的環境中,這個問題幫助所有人放棄固執和成見,向着第 3 選擇的思維模式發展。
2. 界定成功的標準
列舉或用一段話描述所有人眼中成功結果的特徵。同時回答下列問題:
• 是否所有人都參與了標準的制定?我們是否得到了最廣泛人羣的最普遍想法?
• 我們真正想要的結果是什麼?真正要做的工作是什麼?
• 什麼樣的結果使每個人都成爲贏家?
• 我們願意放下原有的需求尋找更好的結果嗎?
3. 創造第 3 選擇
遵循以下指導方針:
• 保持遊戲心態。它不是“真實的”,人人都知道它是一個遊戲。
• 避免下結論。避免協議或共識。
• 避免判斷別人或你自己的想法。
• 建立模型。在白板上畫示意圖、流程圖,構建實際模型,撰寫草稿。
• 激發他人的創意。顛覆傳統觀念。
• 迅速執行。設置一個時間期限,保持活力和思維開闊。
• 醞釀多種想法。你無法預料哪一次不假思索的領悟就可能帶來第 3 選擇。
4. 達成協同
你在人們的興奮與激情裡識別出第 3 選擇,新的選擇符合成功的標準。注意要避免將錯誤性妥協與協同相混淆。妥協令人滿意,但並不讓人感到快樂。妥協意味着人人都有損失,協同意味着人人都有贏的可能。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