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個月大嬰新冠重症一度當感冒 「哮吼、低血氧」住加護才確診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新冠重症個案持續且又有嬰兒中招。疾病管制署今(13)日公佈上週國內新增34例新冠重症,6例死亡,重症個案中有一例11個月大男嬰。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個案發燒就醫一度被診斷感冒,後續症狀持續且出現嚴重咳嗽、呼吸喘,被診斷哮吼,後續到急診還確認低血氧收治加護病房,PCR檢驗確認新冠陽性。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李佳琳表示,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上升,第19周(5月4日至10日)新冠門急診就診計9978人次,較前一週上升66%,且已連續5週上升。另上週34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及6例死亡病例。

重症個案中最小是南部僅11個月大男嬰,林詠青表示,該名男童沒有特殊病史,沒有接種過新冠疫苗,5月初發燒,隔天就醫診斷感冒返家休養,但病況沒有改善,出現嚴重咳嗽、呼吸喘等情況,3天后再就醫,診斷哮吼轉到急診。

林詠青表示,到急診後檢查個案有低血氧,呼吸明顯喘鳴、也診斷哮吼,因爲低血氧收治加護病房,後續新冠PCR陽性,確定是新冠併發重症個案,住院約1周後出院。疫情調查同住接觸者,有人有輕微呼吸道症狀,診所就醫已痊癒,但沒有檢查確診新冠。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說明新冠疫情趨勢。(圖/記者洪巧藍攝)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今年新冠疫情上升時間點和去年很相像,去年約在第16週上升,今年則是第14周開始回升,今年疫情上升相對早,不過人數則比較低。

監測去年新冠疫情高峰落在7月初,單週就診是13.4萬人次,今年上升幅度比去年要快一點,預期早一點達到高峰,應該會落在六月份,但是否會出現高原期、高峰會有多高,都還需要觀察。

疾管署呼籲,兒童感染新冠的警示徵象則包括: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退燒後持續或活動力不佳、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胸悶胸痛、持續性嘔吐/頭痛或腹痛、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解尿,請家長儘速帶往就醫。

若已出現抽搐、肌躍型抽搐、步態不穩、意識不佳或持續昏睡、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脣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體溫大於41度等症狀時,請立即送醫治療。

疾管署統計,今年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237例,其中43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爲多,9成以上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本季新冠JN.1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