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學測國文/命題緊扣15篇古文 教團:沒考國學常識卻列必選修「有矛盾」

大學學測進入第二天,今天上午是考英文,下午先考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記者徐白櫻/攝影

學測進入第2天,下午先考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再考寫作測驗。全教會114學測國綜科評論教師羣認爲,國文科命題方式扣合15篇古文,而從題目看來,對作品的理解與應用遠比作者、國學等文化常識重要。近年常態不考國學常識,但仍在課程上被列爲必選修,考試與教學似乎有矛盾。

全教會114學測國綜科評論教師羣成員包含建國中學教師蕭新玉、北一女中教師吳玉如、明德高中教師曾筠庭、屏東高中教師李怡廷、蔡佩真。教師分析本次國文科試題特色,在跨科題方面,第4題以數學邏輯推論爲基礎,提及〈詩經〉,結合數學與文學的閱讀;創新題方面,第13、14題提到MBTI人格類型,具有新意且結合生活情境。

全教會國綜科評論教師羣指出,混合題第32到36題配分爲24分,除了單選題外,亦包括填充表格、問答,侷限於「框架」的概念爲問題核心,考驗學生抽絲剝繭的能力。另外,不少考題配合15篇古文來命題,提醒老師以後教學需使用較深化或開拓的方式來引導學生。

全教會國綜科評論教師羣也對題目提出疑慮,像是第18、24、32題提問方式簡略,語意不完整,無法測試學生是否理解文意。第15到19題引用並改寫中國作家田曉菲的作品,建議改寫段落應註明章節出處。雖題目結合白話文及〈赤壁賦〉,但文章最後一段引用〈短歌行〉無法對照蘇子「萬物終歸不變」的議論,語意無法銜接,且題數太多,10分的佔分比重高。

全教會國綜科評論教師羣最後提到,沒有考國學常識已成爲近年的常態,但國學常識在課程上被列爲必選修,考試與教學似乎有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