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分科歷史/「雨露均霑」但偏難 軍事史題增 補教估五標降1至2級分
補教老師馮敬之今年曆史科考題涵蓋各時代與章節,強調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是很棒的一份試題。記者楊惠琪/攝影
114學年度大學分科測驗今進行第二天考試,第一節考歷史。補教歷史老師指出,今年曆史科考題涵蓋各時代與章節,強調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整體偏難。預估今年曆史科5標(頂前均後底)爲「51、46、39、32、26」分。補教預估頂標、前標、均標、後標均比去年降1級分;後標下降2級分。
補教歷史老師馮敬之說,今年曆史科試題出題非常全面,涵蓋臺灣史、東亞史、世界史以及各個朝代與時期,並未特別偏重特定年代或章節,「可以說是雨露均沾,出得非常棒」,完全符合108課綱的走向,對於有認真讀書、各章節皆有涉獵的學生而言,是能充分展現實力的考卷。
不過,馮敬之說,儘管考題取材全面性,但整體偏難,尤其強調閱讀理解能力,有不少題目需高度依賴資料閱讀與分析,例如第27、28題的棉花經濟作物題,以及第34題的中世紀歐洲軍事史題,都要求考生透過文字理解來選出正確答案。對於閱讀理解能力稍弱的同學來說會很吃力。
馮敬之還說,今年曆史科45題考題中,經濟題就佔了至少8題,像是第10題考查北宋的國際關係和銅錢的概念,需要了解宋朝,特別是北宋與周邊國家的貿易往來差異;第27、28題考江蘇的棉花經濟作物;混合題組第35、36、37題考淡水港口貿易;第39題考查16世紀西班牙如何面對國際貿易帶來的國內問題等。他語帶保留說,今年經濟題型特別多,不曉得是否與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有關。
馮敬之另指出,今年爭議題有3題,包括第6題人口死亡率圖表判讀、第14題伊斯蘭教與不平等議題,以及第19題共同國家認同與民族遷徙。其中又以第19題爭議最大,主要在於B與C選項的選擇,8名補教老師答案各半,爭議點包括奧匈帝國時期是否存在普遍的挪威、捷克、義大利後裔移民問題,以及在民族主義盛行下,當時是否能形成「共同的國家認同」。
不過,教師團體則認爲,考題難易適中,預估考生整體表現與去年相近。
全國教師會歷史科教師羣評析指出,試題難易適中,預估整體表現與去年相近。命題內容兼顧古今映照與知識應用。高三選修課程內容比例明顯提高,包括反殖民、醫療史、藝術史、性別史與物種交流史等;軍事史題數增加,尤其聚焦中國近現代戰爭史。
此外,命題亦結合時事,如2023年埃及考古新發現、臺灣棒球族羣組成與查理曼獎等,強化歷史與當代的連結。探究與實作題考驗學生運用史學思維,分析史學與現代觀點、判斷立場與歷史因果。全教會指出,今年試題整體設計兼具深度與廣度,呈現對學生批判思考、跨領域整合及時代敏感度的多元評量方向。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試題設計強調學生需具備基本學科知識外,亦需運用統整與理解能力,文言文閱讀負擔相對減輕。選擇題方面,多選題設計需結合課本內容與題幹線索判讀,臺灣史題型難度中等偏易,並結合原住民與時事議題。試題涵蓋多元族羣、女權、藝術史、飲食與棒球等生活化主題,命題分佈平均,且閱讀量適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