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小孩哥怒賺1萬塊,我發現這件事都被大家忽略了!
文 | 米粒媽
最近的奧運比賽真是看得人熱血沸騰,英雄出少年這話着實不假。
因爲微博ID火出圈的阿條姐、乾飯哥那股子波瀾不驚的勁兒,讓米粒媽打心眼裡佩服這倆孩子的心理素質是真的好。
不得不承認,現在真是“小孩哥”“小孩姐”的天下了。
各行各業,他們都有特別亮眼的表現。
你就說,誰想得到,4年級的小孩利用自己的“專業”能力,已經開始獨立接單賺錢了。
熱搜新聞裡的這個小男孩坤坤今年10歲,年紀雖然不大,但已經有着相當豐富的電氣工程工作的相關經驗。
因爲他的爸爸就是一名電氣工程師,從小,他就對爸爸的工作非常感興趣,經常纏着爸爸教他一些工程原理,潛移默化之下,坤坤就學會了一些基礎知識,並且能參與到電氣工程的設計與製作中了。
別的孩子玩手機的時候,坤坤在拆解電路,別的孩子玩奧特曼的時候,坤坤研究工業排氣扇,別的孩子逛商場,坤坤逛的是電子元器件商店。
這麼幾年下來,坤坤已經掌握了電氣工程的基礎原理,並且還能學以致用,幫自己家裡做一些小設計。
這次,坤坤接了個大活,因爲項目比較簡單,爸爸就放手讓坤坤獨立操作。
設備從電路設計製作、編程和調試都由坤坤自己完成,爸爸負責幫忙固定元器件和教他怎麼檢查設備。
於是,坤坤靠着自己的“專業”知識,賺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一萬塊。
從爸爸日常的記錄視頻裡,可以看出坤坤對自己動手製作小東西是真的熱愛。
除了研究電氣工程,他還參加了全國青少年信息素養大賽、全國機器人挑戰賽等競賽,都獲得了不俗的成績。
從坤坤和爸爸之間的互動,更印證了一句話“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也讓我想起了那個天才少女談方琳。
早在初中階段的時候,談方琳就已經憑藉課題“斐波拉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獲得了“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一等獎、專項獎一項;“第33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主席獎(初中生唯一獎)、一等獎。
15歲時,她的研究成果是菲波那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這個研究項目第一次建立了斐波拉契數列和貝祖數的聯繫。作爲應用,解決了貝祖數的最佳上界和下界的估計問題,改進了加拿大數學家Rankin教授於2013年在《美國數學月刊》上給出的一個粗糙的估計式。
小小年紀取得了這樣的成就,也爲她贏得了一個稱號:“世界上最年輕科學家”。
但她的成就真的僅僅是因爲“天賦異稟”嗎?
並不完全是。
談同學當然是一個非常聰明,非常有天賦的孩子,除了自身的優勢和努力以外,她的家庭爲她提供和創造的成長條件,教育環境,也是她取得今天成就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談方琳的父親談勝利就是一位成就斐然的數學教授。
在父親的影響下,談方琳從小就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父親除了輔導她以外,還會帶她參與各種各樣高端的學術會議讓她增長見識。
到了初中之後,談方琳發現自己對數論方向更感興趣,而他的父親並不是這個研究方向,所以父親爲她找了華東師範大學一位研究數論的教授,她便一直跟着這個教授學習。
在現在的教育大環境中,孩子自身的天賦和努力固然非常非常重要,但父母能爲他們創造的條件也非常重要,甚至父母的質素決定了孩子能夠走多遠。
如果不能在專業上提供太多資源,那麼全力支持、尊重孩子的喜好,做一個不掃興的父母也很好。
記得紀錄片《小小少年》裡的芭蕾少女小云嗎?
她出生在雲南硯山縣一個偏僻的鄉村,爸爸是跑長途貨車常年不在家,媽媽雲巧則獨自經營着豬肉攤。
這個豬肉攤子上長大的女孩,最愛的就是跳舞。
她在視頻中看到那些的小姑娘們,在寬敞明亮的舞蹈室,穿着漂亮的練功服,跟着老師的節奏練習標準動作。
而小云卻只能在一無所有的攤子上,跟着視頻有樣學樣。
但她最幸運的,是有一個全力支持她的媽媽。
媽媽說:“只要她喜歡,大人就得去幫幫她。”
於是,媽媽成了小云的練舞搭子。平時小云都在豬肉店練習,因爲那裡的空間大。媽媽就一邊剁豬肉,一邊給女兒打拍子,空了也會幫女兒完成一些需要輔助的動作。
爲了給女兒蓋一間舞蹈房,小云的爸爸媽媽雖然請不起工人,卻親自去山上抗回了木頭,一手一腳地搭建了起來。
爲了讓女兒接受更專業的訓練,媽媽還帶着小云到縣城找老師,可小云的天資太好,連老師們都一邊讚歎一邊搖頭,無奈地表示“教不了”“太屈才”。
直到一個偶然的機會,小云遇到了來自北京舞蹈學院的專業老師,終於接受了系統的教育,圓了舞蹈夢。
輾轉求學的路上,但凡小云的父母有過一次退縮,小云可能都會錯失這次改變命運的機會。
然而他們沒有,他們只知道孩子願意爲了熱愛的舞蹈付出一切,他們就只管支持。
鍾芳蓉的父母也是一樣。
當初,鍾芳蓉以湖南省文科第四名的優異成績,考上了北大考古系。
很多人都不理解她的選擇,認爲她選擇的專業沒前途,也不賺錢,明知道自己的家境不好,還不選個熱門專業多賺錢來減輕父母的負擔,實在不應該。
可鍾芳蓉的父母卻願意完全相信女兒,尊重女兒的選擇。在採訪中,鍾芳蓉的媽媽說:“我們都不懂這些,孩子喜歡什麼,就讓她學什麼,我們相信她。”
或許她們沒有過人的見識,沒有很高的文憑,但他們有一顆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交流的心。
最怕的就是父母什麼都不教、什麼都不做,還要在一邊指責孩子不成器。
前陣子中考成績出來之後,那個蘑菇雲一般的分數排列分佈,真是看得人頭大。
學習上已經卷無可捲了,不如趁早把自己的一身技能傳授給孩子。
情商高的,就教教孩子怎麼與人交往,當碼農的,就教教孩子基礎編程,家裡做生意的,就培養一下孩子的財商,再不濟,教會孩子們怎麼做飯也行,起碼出門在外,不會餓着自己。
米粒媽寫過一對日本母女的故事,戳《那個被癌症母親逼着學做飯的4歲女孩,14年後怎麼樣了?》
母親千惠身患癌症,雖然她已經非常努力與病魔抗爭,但身體還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
爲了治療癌症,千惠開始接觸食療,想要利用食物的特性來調節身體,她吃糙米飯,喝味增湯,讓自己保持健康的飲食。
而在此同時,她也在思考自己如果萬一有一天去世了,自己能給女兒留下點什麼,女兒還小,教她點什麼能讓她受益終生呢?
思來想去,她打起了自己正在喝的味增湯的主意。
“只要學會做飯,以後不管走到哪裡,都能生活。”
抱着這樣的想法,千惠決定開始教小花做飯以及做家事。她把這個想法告訴丈夫信吾後,也得到了信吾的大力支持。
在小花四周歲的生日,千惠給她的禮物是一條圍裙,而信吾送的禮物則是一套mini版本的廚房用具。
每天,千惠都會準時叫女兒起牀,帶着女兒用吸塵器打掃衛生、洗衣服、晾衣服,她身體力行地教授小花每一個步驟,把關着每一個細節,爲的就是訓練女兒的自理能力。
她說:“如果不讓孩子瞭解一些生存技能,那麼教育就是不完整的,只要孩子健康獨立,那麼她就能夠在任何一個地方生存”。
千惠悉心教導着小花學習做飯,從處理食材到烹飪,她一步一步慢慢教,小孩子定力差,每當小花想撂挑子不幹時,她總會耐心引導,從和女兒共同完成的第一碗味增湯到女兒能自己獨立完成多道菜,千惠付出了無數的心血。
她和女兒約定,每天都要做味增湯,由小花獨立完成,她告誡女兒,要好好做飯、好好吃飯,每一餐都不能馬虎,要認真對待生活,認真對待自己的身體。
那時,千惠深知自己的病已經是回天乏術,未來的路,可能沒辦法一直陪小花走下去了。於是她下定決心,要趁她還有一點精力的時候,教會孩子生存的能力。
這樣的話,即使未來她走了,相信小花也能很好地生活下去。
儘管已經病入膏肓,卻仍絞盡腦汁想要爲孩子做些事。這是爲人父母的苦心,是一個母親最殷切的愛。
如今14年過去了,那個踩着小板凳才能夠得着竈臺的小女孩也已長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基於從小打下的“童子功”,小花非常熱愛廚房,上大學時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食品專業,立志畢業後要從事飲食相關的工作。
雖然千惠走時,小花纔剛剛滿5週歲,但那深沉的母愛,卻一直滋潤着小花,成爲她一生中最大的財富。
米粒媽想起了《觸龍說趙太后》中的一句話:
“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
爲了孩子未來能活得更好,父母苦心孤詣,一心爲兒女着想。這世上,大概也只有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毫無條件、毫無保留、不計回報的。
人生的路,終究還是孩子自己走,但教會孩子一技之長,讓他們有傍身的能力,會給他們的人生更大的底氣。
與你共勉。
個人簡介:@米粒媽頻道(歡迎關注),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淀家長,噹噹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注於學習乾貨、教育經驗分享,5-12歲孩子的教育和升學,英文、數學、科學啓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0~5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