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女兒用10分鐘,治癒了我10年的精神內耗……
作者:主創團·瑾山月
昨天下午接女兒放學,在校門口看見這樣的一幕。
女兒剛推着自行車出來,一個高個男生就起鬨說:
“我們都騎27.5寸的了,你個小矮子,還騎26寸的。”
女兒一聽,笑笑說:“那又怎麼樣。”
便騎着車過來找我,看不出一點不悅。
我暗自佩服女兒情緒穩定,絲毫不受外界干擾。
但因爲有件事在心裡堵着,表揚的話是一句也說不出口。
“這學期成績出來了,你還在中下游晃盪,將來可怎麼辦呀……”
“停停停!”女兒趕忙打斷我的話,繼續說道:
“我成績不好,但我畫畫都拿下8級了,還是老師欽定的組織委員,將來我可以做漫畫家,也可以學習企業管理,無論怎麼走我都有信心,你就別焦慮了。”
前前後後不到10分鐘,女兒用她的言行,給我好好上了一課。
咱們做家長的,都被當前的教育搞怕了。
動不動就比較,生怕孩子落人之後。
反而是孩子,更能認清和接納自己。
當你冷靜下來,終會發現:
這些年的焦慮,大都沒什麼必要。
太多人把教育這件事
當成了精神內耗
看過一個段子。
一位媽媽開家長會時,和老師打招呼,沒有得到迴應。
之後一連幾天,她便反覆琢磨,心裡七上八下的。
老師是不是對孩子有意見?我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好嗎?班級羣裡有沒有說錯話?
除此之外,她還叫來家人,幫她回憶與學校的所有交集,看看哪裡出了問題。
其實,原因很簡單。
家長會那天人太多,她打招呼時,老師壓根沒注意到。
這雖是段子,但家長們看了,能笑出聲的沒幾個。
生活中,我們太多人就是如此緊張,整天用小事內耗自己。
孩子犯點小錯,我們就反思:他爲什麼會這樣?
孩子鬧點小情緒,我們也激動:完了,這是叛逆了!
孩子的大事小情,樁樁件件牽動着父母的心。
前陣子,有位爸爸發視頻,真實還原了媽媽爲兒子買水杯的思考過程。
太貴的,怕老師覺得咱亂花錢,太便宜的,怕質量出問題;
網上買,看不到實物,店裡買,沒有時間;
萬一我買了,兒子不喜歡怎麼辦;可諮詢他意見,他又說不要怎麼辦……
好幾分鐘之間,這位媽媽就這麼自言自語,最終也沒拿定主意。
用網友的話說,這屆父母的精神狀態,和冷宮裡的妃子差不多。
爲什麼這一代父母,容易精神內耗呢?
一位有着45年教齡的老師分析說:
新生代父母普遍受過教育,對下一代發展的期待值格外高。
高期待產生高壓力,高壓力下很多事情就扭曲了。
你會忍不住去比較、去拔高學習的難度,等等。
所以你看,各類早教班、興趣班、學區房、升學率、補課費……就成了熱議話題。
父母的心動盪不安,精神上難以放鬆,孩子的日子也不好過。
家長的焦慮
是孩子最爲沉重的負擔
豆瓣上有個話題——一個焦慮的媽媽,對孩子殺傷力多大?
有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她說,媽媽對待她像仇人一樣,一開口就是罵。
她已經很努力了,可媽媽還是覺得她不夠優秀。
每當她被逼急了,大哭大鬧,媽媽就冷着臉說:
這都是爲了你好;沒人逼你,你好自爲之;以後後悔了別怪我……
這套話術,給她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
導致她成年後,也沒什麼魄力與自信。
內心焦躁的父母,養不出性格健全的孩子。
著名心理專家洪蘭博士說:焦慮是會傳染的。
哲學家周國平說:家長的焦慮,是孩子最沉重的負擔。
一句話,你內耗嚴重,孩子也將揹負着你的焦慮,沉重地生活。
但孩子的身心能量有限,過重的壓力早晚會壓彎他們的脊樑。
還記得那個因爲一次考試不理想,就被媽媽撕毀滿牆獎狀的孩子嗎?
這位媽媽撕毀的不單單是獎狀,還有孩子的自尊與自信。
撕毀獎狀的那一刻,她宣泄了心中的狂躁。
但孩子因爲這一舉動,再也沒有後勁好好學習了。
看過一組觸目驚心的數字——5000萬抑鬱孩子背後,是2.5億焦慮的父母。
中醫教授羅大倫,就接診過無數這樣的病態家庭。
他一次次公開呼籲:家長們再不放鬆下來,我們的孩子就完了。
望子成龍的心再強烈,你都要接納未來的不確定性。
你犧牲掉孩子的童年,他就一定能擁有成功的未來嗎?
未必。
但目前,至少有一點可以確定。
孩子與父母心意相通,你什麼狀態,孩子就什麼命。
告別精神內耗
有時候就是一瞬間的事
除了雞娃,我最近又聽說了一個“肝娃”。
作家和菜頭髮現,
很多家長對孩子是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熬。熬夜傷肝的教育模式,他稱之爲肝娃。
如果你去問這些家長和孩子,他們也只是無奈地一攤手說:不然怎麼辦?
其實,很多問題,包括精神內耗,在換個思路後,解決也是一瞬間的事。
《2023青少年報告》有個結論:
87%的孩子更在意“和朋友玩得開心”,僅有12%的孩子關注“比別人優秀”。
而我們成年人,恰好倒置了這個比例。
也就是說,只要家長放下攀比心,孩子其實也不想卷。
作家水木然說:
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他能夠正確給自己定位,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是和別人比來比去。
與其羨慕別人家孩子,不如尊重自己孩子的差異性,幫他們找到適合的發展方向。
1、只要不比較,人就放鬆了
看過一個調查:
有位兒童發展專家,跟蹤200組學齡兒童,發現他們結束無效社交的平均耗時只需要7.2秒。而成年人,竟然要耗費3小時來互相確認。
比起孩子,我們太在意外界的看法,導致自己的心緒無法平靜。
心理學上的“焦點效應”告訴我們,太在乎外界,更容易陷入內耗。
那麼反其道行之,當你無視外界的評判,就能緩解心理壓力。
就拿孩子來說。
他不是學習的料,我們可以發展他的特長;他沒有出衆的才華,那就讓他健康長大。
屏蔽外界的干擾與噪音,我們就能還孩子一個穩定的成長環境。
2、只要降低一點期待,人就不緊張。
聽網友講過這麼一件事。
一個孩子考試沒考好,他媽媽非但沒有責怪他,反而請他吃火鍋看電影。
大家都好奇:你心態怎麼這麼好?難道一點不失望嗎?
這位媽媽說:“我本來也沒指望孩子成爲學霸,只要盡力了就好。”
因爲沒有高期待的威壓,這個孩子就有了更多的自由探索。
他學科技、國學,還對中醫萌生興趣,綜合實力一點也不低。
別忘了爲人父母的初心,我們一開始並沒打算養出一個天才。
適當放低期待,一家人就不會活得那麼緊張。
3、只要不敏感,人就不着急。
想想看,你爲什麼總是着急呢?
是不是因爲自己太過敏感。
一看孩子交不到朋友,就怕他性格孤僻;一察覺到孩子厭學,就如臨大敵;
聽到一些政策上的風吹草動就坐立不安;看到別人涉足新領域就覺得自己落了伍。
特別容易察覺到問題,但又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就開始痛苦了。
渡邊淳一在《鈍感力》中說:
“擁有鈍感力,不管多痛苦的事情,都能轉化爲對自己有利的因素。”
做個有“鈍感力”的父母吧,把空間留給孩子,時間交給未來。
化焦慮爲力量,耐心地陪伴孩子成長。
長期以來,家長圈有個現象——
醫生養孩子都佛系,老師養孩子最卷。
爲什麼呢?
醫生見多了生離死別,很多事都看得開放得下,早早認清了最重要的就是好好活着;
而老師見得最多的,是各種學霸、尖子生、社會精英。
無形之中的比較,拉高了他們的期望值,對孩子就嚴厲得多。
對大部分父母而言,我們做不到完全佛系,但也沒必要拼命內卷。
養孩子就像種莊稼,土壤鬆軟,他們的根系才能吸收水分、暢快呼吸。
充滿陽光雨露的日子裡,我們和孩子本該向陽生長,輕鬆而活。
多一點美好感受,少一點焦慮慌張,每一天都是最開心的日子。
而這種源自家庭的滋養,終將賦予孩子們生生不息的力量。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