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口碑最佳也難救!陸年輕人爲何不去電影院了?

上座率狂跌,中國年輕人爲何不去電影院了?(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網易數讀》報導,如今,花幾十塊錢走進電影院,得到的不光是電影,還會附贈一場人類迷惑行爲大賞。燈光才滅,沈浸式觀影感還沒來,零食袋的窸窣聲、鄰座對劇情的議論聲、突兀的手機亮光就先讓人出了戲。真正上演的電影,也常讓人懷疑在開玩笑:現實題材片,讓人懷疑編劇沒吃過五穀雜糧;喜劇片的笑點,全透支在預告片裡了;更別提愛情片,尷尬到讓人腳趾摳地,摳出三室一廳。

即便是被譽爲十年來口碑最佳的2025年暑期檔,也沒能完全拉回被糟糕體驗勸退的觀衆,多部大片票房不及預期,預測數據一再下調。進電影院看電影,好像真的越來越吸引不到中國人了。

一、電影院在擴張 可觀衆在銳減

2025年,殺瘋了的紅黃藍(京東VS.美團VS.餓了嗎)外賣大戰,漫天撒券,瘋狂補貼,把羊毛送上門給人薅。有人說00後終於趕上一波時代紅利。但其實,砸錢換市場這套打法,電影行業早在十年前就玩過。

把時間倒退回2014年,貓眼、淘票票入局,用票補把電影票價打到個位數。最誇張的時候,《變形金剛4》甚至只賣1元(人民幣,下同),中國就這樣被拉進了9.9、19.9的全民觀影時代。

低價不僅降低了門檻,也養成了大家隨時看場院線新片的習慣,更把票房一路推到2019年 641.49億元的歷史高點。但新冠疫情突襲讓這股熱潮戛然而止,2020年票房驟降至203.1億元。

即便復工後,觀衆也沒能完全迴流。到2024年,全大陸已有1.3萬家影院、8.1萬塊銀幕,但總票房只有425億元,比2019年縮水三分之一,甚至不如2015年的438億元。要知道,2015年的影院和銀幕數,還不到2024年的一半。

雖然電影院還在不斷擴建,但除了少數大熱影片上映時能多坐滿幾個廳,其餘時間常是一片冷清。偌大的場子裡,觀衆寥寥,空座椅比看電影的人還多得多。

2024年,全大陸電影院年度上座率跌到歷史低點5.7%,這意味着一場百人影廳的電影,可能只有五六個人在看。哪怕是四大黃金檔期,除了全年 MVP 的春節檔,其餘都留不住觀衆。

由馮小剛和葛優這對黃金搭檔開創的賀歲檔%,如今像一位逐漸被遺忘的老演員,上座率自 2020 年起一路低迷,2024 年即便有《好東西》《小小的我》等口碑之作,也只能迎來稀稀拉拉的觀衆,上座率僅4.2%。

暑期檔也難再現往日熱鬧。哪怕是歷史票房最高的2023年暑期檔,《孤注一擲》《消失的她》上映後票房一路飆升,整個檔期的上座率依然只有11.9%。

今年暑期檔《南京照相館》《浪浪山小妖怪》等諸多影片靠口碑逆襲,豆瓣評分紛紛上8分,票房收入也一路走高,但影院整體的上座率依然低迷,只有6.9%。好電影來了,觀衆卻沒跟着回來。

至於十一大陸國慶檔,上座率情況就像坐過山車。隨着爆款的主旋律大片紛紛加盟到春節檔、暑期檔,大陸國慶檔的熱鬧也不復往昔,2022年以後上座率再也沒有突破過15%。

可與此同時,電影院的建設仍像城市裡的新樓盤一樣一棟接一棟地冒出來。當看電影的人越來越少,銀幕越來越多,新開的電影院又在靠什麼生存?

二、電影院,靠檔期和爆款續命

現在看電影,早就不是一時興起的選擇。沒有熱搜推一把,沒有朋友圈刷屏推薦,沒有「有笑有淚」表情特寫的短影音,多數人連打開購票APP的興趣都沒有。

自發式觀影,早就成了過去式。長此以往,電影院也只能將希望寄託在少數幾個黃金檔期和爆款大片上。

自2014年以來,檔期票房始終是全年大盤的壓艙石,佔比穩定在一半以上;到了2022年之後,更是牢牢佔到七成左右。但不同檔期的票房,和上座率一樣有着天壤之別。

以前,春節檔與大陸國慶檔、暑期檔尚且票房三足鼎立。但2018年開始,春節檔一舉甩開對手,成爲唯一的超級巨頭。

2018年春節檔七天票房達57.71億元,把當年二月送上中國影史首個單月破百億的寶座。再看今年,得益於《哪吒2》,二月票房已飆升到160.9億元。

不過,春節檔看似「錢景」廣闊,其實更像一場豪賭。能站上牌桌的,都是高投入、強陣容的大製作。譬如張藝謀執導、全明星坐鎮的《滿江紅》,砸了數億元的《封神2》,還有自帶全民話題度的《流浪地球》等。

可觀衆留給春節檔的耐心往往只有一部。燈塔研究院數據顯示,在2018-2025年春節檔期間,超八成觀衆只觀看了一部電影。

電影片方只得從預售期就開始「卷」:真金白銀買排片,明星連軸轉路演宣傳,短影音平臺營銷鋪天蓋地,爲的就是爭奪那唯一的機會。

最終勝出的影片,往往搭上年度票冠直通車,即便差一點,也能穩居票房前五。在強者恆強的壓力下,其他影片難免落荒而逃。2024 年春節檔八部電影上映,最終就有四部中途撤檔。

值得一提的是,往年的春節檔冠軍,佔全年票房的比重從未超過 15%,但 2025 年,光《哪吒 2》一部電影,就在暑期檔結束時吞下近四成票房。貓眼研究院還指出,超六成觀衆看完《哪吒 2》後,至今沒再進過電影院。

類似的「馬太效應」放眼全年同樣明顯,年度票房也在不斷向頭部電影集中。

2014年,前50名電影能收走80%-90%的票房;到2024-2025年,只需要前20部就能拿走 60%-80%票房。前五名電影所佔的票房比例,也從過去的兩成攀升至三成甚至更多。

換句話說,電影院越來越像一個頭部俱樂部:幾部巨無霸撐起大盤,其餘影片只能在角落分食殘羹。

可問題是,爆款並不是每個檔期都有。2025年暑期檔,姜文的《你行!你上!》和陳可辛的《醬園弄·懸案》,導演、陣容、話題都不缺,卻雙雙票房撲街。

就連大鵬,面對新作《長安的荔枝》票房不及預期,也不禁發微博疑惑:爲什麼大家都不願意看電影了?

三、中國人,爲啥不進電影院了

其實,不是中國人不愛看電影,而是走進影院的代價太高了。原本願意買票的人,一次次被糟心的體驗勸退,最後只好退避三舍。

有些電影院,碰上就很難有好印象,座椅硬得像刑具、椅縫髒得像垃圾桶,螢幕小得也沒比自家投影儀大多少。

更慘的是,明明買了同樣的電影票,卻像誤闖別人家客廳。不靜音的不止手機,還有愛問必答的鄰座、忙碌的哇哦配音師和喋喋不休的懂王解說員。哪怕硬着頭皮強忍下去,等電影播完,心還是涼透了:

正在放映的電影就像網戀見面,上映後直接見光死。

不少電影,要麼預告片和正片八竿子打不着;要麼畫面特效彷彿臨時手搓,像年初《封神2》粗糙的視覺呈現就被吐槽好似「藍精靈」,令觀衆瞳孔地震。

還有的電影雖然畫面素質拉滿,但剛看完開頭就能猜出結局,好似擺盤米其林,吃進嘴卻是陳年老飯。更添堵的是,俗套的劇情裡非要加鼓勵、硬煽情,不怪被吐槽:

在無數個節點,作者說,「都感覺導演在猛猛提醒我,你是不是該哭了、該笑了,可我真的一點也哭不出來,笑不出來。做電影應該是講好故事,不要對觀衆的大腦有這麼強的佔有慾。」

畢竟,時間是這個時代最貴的東西。一天24小時,被工作、學習和睡眠切走大半。剩餘的空閒,家裡看個綜藝、刷個短劇,都比花兩個小時坐在影廳裡划算自在。

更別提電影院定價的三六九等了,售票APP上標着低價,點進去才發現最低價標在邊角座,主打一個誘餌作用,而中間的好位置沒有很貴,只有更貴。

根據燈塔專業版數據,截至2025年8月底,一線城市電影票均價已達49.6元,比2014年貴了16%;三、四線城市漲得更猛,分別逼近30%和35%,42元左右的均價已與二線城市看齊。

更扎心的是,影院觀衆在老去,新人卻沒跟上。根據貓眼研究院數據,2021年的暑期檔觀衆平均年齡是27.7歲,到了2025年已經變成了32.5歲。

對很多年輕人來說,去電影院不再是青春必修課,既談不上社交的必選項,也很難作爲約會的標準流程,而是衆多娛樂方式裡可有可無的一種。

電影《一一》曾說: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至少比以前延長了三倍。可現實是,走進電影院越來越像拆盲盒,開出來十有八九是套路爛片,它延長的,就不是生命的寬度,而是銀幕上多餘的兩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