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美元換日圓可買兩臺大電視、賣掉一臺還能付機票錢?匯率套利手段公開
日圓、美元示意圖。路透
匯率反應出供需關係
不論是哪種情況,我們對匯率的理解都必須從一個簡單的事實開始:大多數貨幣交易本質上都是交換,而所有的交換—從孩子們在學校午餐時間交換零食,到避險基金經理在漢普頓買房子—都根植於一個事實:雙方都相信自己會從這筆交易中獲益。
整體上來說,兩種貨幣之間的匯率—用一種貨幣兌換另一種貨幣的價格—會反映出供需關係。如果大量持有美元的美國人突然想要更多的墨西哥披索,那麼披索相對於美元的需求就會上升,這表示用美元買進披索的「價格會上漲」。
經濟學家會說披索相對於美元升值了,但實際上這種貨幣價格的上漲,與情人節玫瑰花價格上漲的原因一樣:人們願意用更多的美元去換取它。如果要想聽起來專業一點,你可以說玫瑰相對於美元升值了。
本文出自《金錢多重宇宙》
如果十美元能讓你在紐約搭一趟短程計程車,那麼把這十美元按照市場匯率換成日圓,應該也差不多能讓你在東京搭上一趟短程計程車。當然這種對應關係並不精確,原因會在本章其餘部分討論;但是,你極不可能拿着十美元到東京機場的換匯處,竟然能換到足夠的日圓去買一臺大螢幕電視或一輛本田喜美。
爲了理解爲什麼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就來假設一下這可能會發生,那麼你和室友之間的對話可能會像是這樣。
如果真的有這麼誇張的機會,甚至只是沒那麼極端的價格失衡,美國人一定會蜂擁而至。當像你室友這樣的人(還有那些資金更雄厚的避險基金經理人)大舉拋售美元並買進日圓時,日圓會相對美元升值。
與此同時,日本的電視與其他商品價格會上漲(因爲美國消費者大肆搶購),而美國的商品價格則會下降(因爲企業家開始在美國轉售從日本買來的商品)。
購買力平價
貨幣匯率與商品價格的雙重變化,會將市場推向一個新的平衡點,使匯率不再讓兩國之間出現不合理的價格落差,也就是回到某個數額的美元可以兌換足夠的日圓,以購買相當一籃子商品。
這個淺顯易懂的概念被稱爲「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如果一百美元在美國能買到一籃子特定的商品,那我們理應可以用這一百美元去換成等值的日圓、歐元或披索,在日本、法國或墨西哥購買到相當的一籃子商品。
當然,籃子裡的每一樣商品不一定都符合購買力平價。任何出過國的人都會發現,有些商品在一些國家很便宜(例如印度的理髮),而有些商品則特別貴(例如東京的飯店),但這個大方向的理論應該很好懂。如果匯率偏離了購買力平價的預測,理性的人就會利用這個差距來套利,就像前面那個誇張的例子。
理髮和飯店是非賣品
事實上,各位可能已經注意到,前面提到的兩樣商品—印度的理髮和東京的飯店—都不是那種可以在一個市場買了再拿到另一個市場出售的商品。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它們是「非貿易品」。想一想理髮與電視之間的差別:電視可以在某地生產再賣到別的地方,理髮卻不行。
電視是可交易的商品,就像汽車、鞋子、手機、高爾夫球等;如果印度和美國的電視價差很大,某個企業家可以用盧比在孟買收購上千甚至上百萬臺電視,再進口到美國用美元出售(當然還要考慮運輸成本、貿易限制等)。相較之下,至今還沒有人想出如何在孟買以便宜的價格買到理髮服務,再拿去邁阿密出售。
事實上,由於移民限制,你甚至不能僱用孟買的廉價理髮師,讓他移居邁阿密工作。你也不能靠聰明的商業點子,在伊利諾州的皮歐立亞市購得便宜的飯店,再轉賣到東京圖利。
東京的飯店價格高是因爲土地稀少,所有需要用到土地的商品與服務比全球其他地方都還要更貴(達特茅斯學院的經濟學家道格.歐文〔Doug Irwin〕提出了一個巧妙的經驗法則:對於可貿易品,商品會流向人羣;對於非貿易品,人羣必須移動到服務所在地)。
(本文出自《金錢多重宇宙》作者:查爾斯.惠倫 譯者:呂佩憶)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