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項重大工程年底完成

記者丨周瀟梟

編輯丨陳潔

“十四五”(2021—2025年)規劃面臨收官,五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進展爲外界所關注。

7月9日,國新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的第一場,邀請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以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副主任周海兵、秘書長袁達,介紹“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鄭柵潔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110萬億、120萬億、130萬億,今年預計可以達到140萬億左右;增量預計超過35萬億,相當於再造一個長三角,相當於我國排名前三經濟大省(廣東、江蘇、山東)經濟總量的總和,也超過了世界排名第三國家的經濟總量。在經受各種風險挑戰的衝擊下,前4年我國經濟增速平均在5.5%,我國這麼大經濟體量,還能保持這樣的增速,在經濟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20項指標完成狀況

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國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圍繞長期戰略目標,謀劃五年規劃,制定年度計劃,進而出臺宏觀政策、安排重大項目等,以此來確保長期戰略有序推進、經濟社會平穩發展。

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下文簡稱“十四五”規劃綱要)對外發布。“十四五”規劃綱要開宗明義指出,是根據中央的規劃建議編制,主要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規範市場主體行爲,是我國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宏偉藍圖,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動綱領。

“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包括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等,並進一步明確了20項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包括GDP增速、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速、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城鎮調查失業率、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等。

這20項指標,部分爲預期性的,部分爲約束性的。比如,對於GDP增速,“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要保持在合理區間、各年度視情況提出,是預期性指標;對於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確要從2020年的10.8年,提升到2025年的11.3年,是約束性指標。

鄭柵潔表示,5年前制定的規劃綱要各項主要指標中,經濟增長、全員勞動生產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等指標進展符合預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人均預期壽命,糧食、能源綜合生產能力等8項指標進展超過預期;規劃確定的戰略任務全面落地,部署的102項重大工程順利推進。總的來看,這五年取得了新的開創性的進展、突破性的變革、歷史性的成就,中國已成爲世界發展最穩定、最可靠、最積極的力量。

具體來看,前四年我國經濟平均增速爲5.5%,今年經濟增長目標定在5%左右,經濟整體保持在合理區間;當前我國人均壽命達到79歲,相較2020年(77.3歲)提高了1.7歲,超額完成了5年增長1歲的預期目標;2024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爲10.4%,相較2020年(7.8%)提升了2.6個百分點,超過2025年到10%的預期目標。

除了上述20項主要指標,“十四五”規劃綱要還在各個領域佈置了共計102項重大工程,比如:

“科技前沿領域攻關”有7項重大工程,包括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

“交通強國建設工程”有8項重大工程,包括戰略骨幹通道、高速鐵路、普通鐵路等;

“現代能源體系建設工程”有5項重大工程,包括大型清潔能源基地、沿海核電、電力外送通道;

“教育提質擴容工程”有5項重大工程,包括普惠性幼兒園、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等。

李春臨表示,我國人均GDP剛超過1.3萬美元,要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就必須保持一定的投資強度。經過四年多紮實推進,102項重大工程取得一系列重大進展、重大成效,預計年底前能全部完成規劃目標。比如,貴陽至南寧高鐵、和田至若羌鐵路、中老鐵路、成都天府機場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成投運;一大批科技前沿成果取得重大突破,“祝融號”火星車首次登陸火星,“嫦娥5號”帶回月壤已與6個國家開展共享研究,“祖沖之三號”量子計算原型機領跑全球;一批民生項目持續推進,支持建設12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新增學生宿舍牀位超50萬張,支持“雙一流”高校本科擴招等。

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

過去四年中國經濟平均增長5.5%,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爲86.4%,其中消費的貢獻率爲56.2%,資本形成的貢獻率爲30.2%。

袁達表示,中國擁有超大規模且極具增長潛力的國內市場,內需始終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和穩定錨。“十四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實踐再次充分證明這一點。過去四年裡,市場消費持續擴大,商品消費方面,人工智能加速融入日常生產生活,智能手機、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等廣受消費者歡迎;服務消費方面,文體、旅遊、康養等供需更加多元,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博IP等“爆款”頻現等。過去四年裡,投資更加註重補短板利長遠,高質量推進“兩重”建設,着力解決影響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突出問題;一大批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落成,注重增強發展後勁;累計開工建設籌集各類保障性住房約780萬套,有效解決了2000多萬人的住房問題;在覈電、鐵路等領域推出了一批重大項目吸引民資入股,更加註重調動民間資本積極性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表示,當前,全球化進程受阻,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盛行,地緣政治衝突加劇;國內有效需求存在不足,消費不足的約束加大,名義增長低於實際增長,未來實現中速穩定增長並非易事。到2035年我國人均收入水平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需要從2024年的1.35萬美元,逐步提升至2035年的3.5萬美元左右,這要求“十五五”期間經濟增速不能太低。今後五年中國經濟有潛力保持5%左右的中速增長,4%應爲底線,這樣就能實現預期發展目標。“十五五”時期是我國經濟增長由“投資和出口驅動爲主”向“創新和消費驅動爲主”轉變的關鍵時期,要擴大發展型消費、提升人力資本、推動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

“十四五”期間,我國科技創新水平進一步提升。2024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佔GDP的比重達到2.68%,接近OECD國家水平;全社會研發經費規模增加到3.6萬億元,穩居全球第二;企業是研發投入的主力,企業研發投入佔比超過77%。

袁達在發佈會上回應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問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成果層出不窮,創新已成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新質生產力正在全面改變大家的生產生活方式。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突破,像2024年集成電路年產量比“十三五”末增長72.6%,增加約1900億塊,越來越多的產品裝上了“中國芯”。新興產業加速壯大,像2024年我國累計在研創新藥達到4000餘款,約佔全球30%。我國人力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研發人員總量世界第一,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畢業生每年超過500萬,這種人才儲備爲技術突破提供了堅實基礎。

“(下一步)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大力培育支持全面創新的良好生態,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袁達表示。

“十四五”期間,我國重點領域改革事項有序推進。

李春臨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迭代發佈5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清單事項從151項減到了106項,集中清理4218件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從提升核心競爭力、優化產業佈局、加強地方約束、規範競爭秩序入手,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組建了民營經濟發展局,推動出臺實施民營經濟促進法,核電等重大基礎設施引入民間投資。初步建成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2024年全國市場化交易電量佔到全社會用電量比重已經高達63%。支持上海浦東、深圳、廈門等綜合改革試點積極探索,分4批推廣88條創新舉措,爲全國提供更多可複製的改革經驗。

申萬宏源首席經濟學家趙偉表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部署了300多項改革任務,要求於2029年前全面完成。這些任務涵蓋經濟體制、科技人才、綠色轉型、民生保障等關鍵領域。其中,市場化改革(如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等)、新質生產力培育(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科研體制破壁等)、綠色低碳轉型(提升非化石能源佔比、降低單位GDP碳排放等)及民生制度完善(社保全國統籌、生育支持體系等)或是“十五五”期間改革攻堅的重點方向。

SFC

出品丨21財經客戶端 21世紀經濟報道

編輯丨金珊 實習生鄭瑩瑩

21君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