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萬大學生接力陪伴2.7萬兒童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雷
今年暑假,來自哈爾濱商業大學的楊涵元組建了一支10人支教團。他們來到黑龍江省綏化市望奎縣蓮花鎮中心小學,爲這裡的孩子帶來課業輔導、心理疏導、趣味活動等課程。這是他們第二次來這裡。
他們服務的30名孩子中,留守兒童佔40%。“這些孩子很聰明,但是比照城裡的孩子來說,總是缺少點自信。特別是拍照的時候,他們看見攝像頭,表情就不自然了。”楊涵元說,大家和孩子們溝通的時候會特別注意鼓勵他們,讓他們樹立信心、展現個性。
像楊涵元這樣的志願者,是“情暖童心·鄉伴童行”項目龐大隊伍中的一員。該項目是由黑龍江省希望工程捐助中心(以下簡稱“捐助中心”)、黑龍江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聯合各級團組織開展的公益項目。
自2015年啓動以來,共有來自黑龍江省內外200餘所高校、1.5萬人次大學生志願者參與其中,公益服務地覆蓋黑龍江省85個鄉鎮,受益兒童2.7萬人次。
項目力推長期幫扶機制
據捐助中心主任杜晶介紹,黑龍江外出務工人員多、留守兒童多,這些孩子很容易出現心裡空虛、目標迷茫,項目設立初衷就是想依託各級團組織,發動寒暑假返鄉回家的大學生,點對點就近就便爲孩子提供志願服務,把學科教育、美術、體育等各類課程帶到鄉村帶到社區。
2018年,團黑龍江省委、省教育廳、省民政廳聯合發文,共同推動該項目。
中央戲劇學院畢業生陳淞,2022年1月參加“情暖童心·鄉伴童行”公益項目,在線上爲孩子們科普戲劇知識。
在北京上學幾年,他發現,當地一些中小學很重視戲劇,開設了戲劇教育課,或者以社團活動的方式普及戲劇知識。
“我自己在讀大學之前沒有接觸過戲劇,至少說沒有系統地接觸過,甚至沒有什麼機會去欣賞。”陳淞說,戲劇是一門綜合性藝術,能夠激發起孩子對美的追求,讓他們更自信,“我是從黑龍江考出來的,想把戲劇帶回老家。”
參加過幾次活動後,他發現短短几天的陪伴,效果有限。“學生跟你建立信任感和親密感,剛剛覺得你能爲他帶來一些情緒價值的時候,你們就要面臨分別。”陳淞說,2023年2月,他提議招募“童伴大使”,爲孩子提供長久服務。這一想法也得到了捐助中心的認可。經自主報名、簡歷初審、面試選拔3個階段,40名“童伴大使”脫穎而出。他們與孩子“深度綁定”,服務期是6個月,每個月必須開展4次活動。
“孩子們從最開始對戲劇的迷茫、困惑、不解,到後面轉爲熱愛、認同,這是顯著的變化。”陳淞說。
探索長期陪伴的不止陳淞一人。即將進入復旦大學讀博的徐子博2018年12月第一次參加“情暖童心·鄉伴童行”公益項目。在老家大慶,他輔導孩子們寫作業、打羽毛球、做手工等等。他覺得,想要真正幫到孩子們,應爲他們提供長期陪伴。
他和小夥伴在嗶哩嗶哩網站開通了賬號,取名爲“雲上童行-系列課程”,上傳志願者們錄製的各類課程。截至7月26日,他們已上傳了2532個視頻,播放量達6.5萬。
“雖然有些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但我們想讓他們知道,有一羣大哥哥大姐姐一直關注着他們。”徐子博說,他們把自己的聯繫方式留給了小朋友,希望他們有問題可以及時說,有快樂的事情也可以分享。
把活動做成長期陪伴也是捐助中心10年堅持的方向。“我們一直在倡導大學生要爲小朋友提供持續性的幫扶,而不是一次活動就結束了。”杜晶說。
被照亮的童年,被滋養的青春
持續性的陪伴,讓小朋友尤其是留守兒童獲益良多。
2020年,捐助中心委託一家第三方機構,對“情暖童心·鄉伴童行”公益項目進行評估。報告顯示,大學生志願者在服務期間,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認知習慣的養成,發揮了重要作用。
專家對海倫市2018-2019年度受益留守兒童的跟蹤調查分析顯示,不按時複習預習的孩子由62.22%下降到了3.32%。生活習慣正向改變幅度爲27.78%,自主意識和團隊意識明顯改善的比例分別爲47.24%和55.22%。
“我家孩子比以前懂事兒多了。以前放學回家就自己玩自己的,參加活動之後,她主動跟我說話了,也不剩飯了。”海倫市一位留守兒童的姥姥說出了自家孩子的變化。
陪伴孩子的大學生們也在成長。
陳淞覺得,幾年活動下來,自己的組織能力、溝通能力有了很大提升。“這個項目的自主性很大,一些工作需要自己去聯絡、統籌、溝通,這是對我的一種鍛鍊。”
徐子博也有同感。“剛開始什麼也不懂,要自己聯繫各個高校、政府部門,學習到很多東西。”
孩子們的一言一行也在治癒着大學生們。
陳淞說,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很多時候面臨創作瓶頸,劇本寫不出、導演構思不盡如人意等等,都會讓他非常焦慮。“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會想起朝氣蓬勃的孩子們。面對新東西,他們能非常積極主動地去探索。這種敢闖敢拼、一往無前的勇氣,會幫我對衝掉一些焦慮或者倦怠。”
來自哈爾濱音樂學院的張藝佳說,自己從“學琵琶”變成“教琵琶”,“孩子們的笑容讓我更珍惜自己擁有的條件,也讓我明白‘給予’比‘獲得’更讓人踏實。”
10年來,“情暖童心·鄉伴童行”公益項目已經把志願服務精神,深植於這羣年輕人的內心。這份志願精神如同種子,在他們畢業後繼續生根發芽。
來自海倫市的姜文強去年從塔里木大學畢業後,回到老家,成了一名西部計劃志願者。高中畢業時,他得到捐助中心的資助,順利進入大學。爲了回饋家鄉,大二時,他開始參加“情暖童心·鄉伴童行”公益項目,一直到現在。
2024年10月,他成爲海倫市青年志願者協會的法定代表人,與團海倫市委一同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在我成長和求學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我現在也要力所能及幫別人。”
2022年畢業於哈爾濱華德學院的徐洋,目前在中建三局(山東)建設有限公司工作。大學期間,他參加了多次“情暖童心·鄉伴童行”公益項目活動。工作幾年來,他時常想起自己曾經服務過的孩子們,“有一種青春沒有被浪費的感覺。”
今年4月,他加入濟南市青年志願者協會,“(志願服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工作,雖然我現在工作很忙,但也想爲其他人做點什麼。”
黑龍江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宮平坦言,項目實施10年來,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臨項目影響力不足、社會知曉度不高、高校參與度有待提升、志願服務與個人成長結合不夠緊密等問題。
“接下來,我們準備探索將公益服務與綜合素質培養相結合,提升學生參與價值。同時,探索建立長效機制,與高校、社會組織共同建立志願者成長檔案,記錄服務經歷和能力提升過程。希望通過這些措施有效提升項目的吸引力和參與度。”宮平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