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19不填息、配息縮水⋯高股息成錯誤投資?股民憂不對勁

臺股示意圖。記者杜建重/攝影

臺股大盤屢屢創新高,也使ETF受惠。Dcard網友表示,他今年28歲、有房貸,因不常盯盤而選擇高股息ETF作爲現金流來源,近期卻發現00919「不太填息、配息也不如以往」,懷疑是否走錯路。文內並附上持股截圖,可見元大高股息、國泰永續高股息、羣益臺灣精選高息與大華優利高填息30等部位,目前多爲未實現虧損,引來網友針對「高股息策略」大亂鬥。

臺股連三天創新高,期間75檔臺股ETF的日成交均量前十名中,有五檔都是高息ETF,包括羣益臺灣精選高息ETF(00919)、元大臺灣價值高息等日均量都超過8萬張,顯見有息收保護的高股息ETF,仍受穩健型投資人青睞。

針對Dcard請益文,支持「高股息可行」的一派主張,若投資者確有穩定現金流需求、又不擅長掌握進出點,高股息能把波段獲利「先變現」到口袋,心理帳上比較穩,等同把波動風險換成現金流;也有人建議改挑月配、填息率較佳的產品,或以房貸現金流爲優先,投資只做「補貼」,避免情緒化操作。

反對者則直指「以報酬角度,高股息常輸市值型」,原因在於成分股偏向高配息成熟股、成長性與動能弱於權值龍頭;且篩選與換股頻繁,管理費、交易稅與追蹤誤差都會吃掉報酬,「不填息」更讓領到的息常被價差吞回。多名網友分享經驗:已將00919、00918等逐步換到0050、006208或正二後,帳面轉正更快;也有人直言「若只是要現金流,不如持有大盤指數,每月賣零股自制股息,稅費透明且由自己掌握」。

理性派則歸納三點:第一,先釐清目標,是要現金流(配息)還是要資產成長(總報酬);第二,計算要看「含息總報酬」與投資期間,而非只盯除息當下的價差;第三,不要ALL IN單一風格,房貸族更應控管股權部位,將資產在市值型、債券與現金間分層配置,分批紀律進出、定期檢視費用與換股機制。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