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18「超配」卻促使高股息回歸正常?專家:理性面對殖利率到健康範圍

臺股示意圖。記者葉信菉/攝影

這幾天有一則新聞關於金管會糾正大華銀投信違規「配發資本利得平準金」事情,原因是「對於00918收益分配作業將已實現資本損益平準金納入已實現資本利得範疇進行收益分配與基金信託契約第17條之約定不符」,針對此事大華銀的迴應是「公司內部會計與主管機關在帳目之分類上有所出入造成,經主管機關建議已調整施行。」

藉由此事,也讓我深入去了解究竟什麼是「已實現與未實現資本損益」和「已實現與未實現資本損益平準金」,看起來有點繞口令,然而差別在於後面「平準金」三個字。

以下整理網路資料給大家瞭解一下:

所謂的「已實現與未實現資本損益」是ETF投資組合中,股票或債券買賣所產生的實際(已實現)或潛在(未實現、帳面上)的損益。

但是「已實現與未實現資本損益平準金」,這個概念重點在於「平準金機制」,指的是ETF因爲上面提到的「已實現與未實現資本損益」當中,因爲投資人申購或買回所產生的金額,爲了維持配息穩定性而特別提列的會計科目,作用是爲了平穩配息且避免配息因爲大量買進被稀釋。資金來源是申購與買回的價金中屬於資本損益的部分。

這次事件的癥結點就在於,金管會認爲00918以不得配息科目來維持單季配息率逾3%,有違反規定及誤導投資人的嫌疑。

我想這次的問題點應該不大,但是經過金管會的糾正之後,業者間「可能」會比較理性面對配息這件事情,而不是一味衝高配息率來譁衆取寵,也讓高息ETF的配發回到一個比較健康的範圍,我認爲這是一件正向發展的事件。

◎本文內容已獲 Andyworld理財&家庭記事簿 授權,原文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