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78配息縮水、00915跌近-9%…高股息ETF真的不能買了嗎?
高股息ETF面臨三大挑戰:績效落後、配息縮水、散戶出走,但仍具價值迴歸、抗跌與穩定現金流優勢。記者曾學仁/攝影
今年以來臺股在AI題材帶動下強勢上攻,加權指數一路挑戰新高,含息報酬率約11%,大盤多頭氣勢如虹。相較之下,過去幾年大受歡迎的高股息ETF卻表現失色,不僅績效明顯落後大盤,部分產品的配息金額持續縮水,也導致投資人熱情降溫、紛紛出場,但到底在經歷過高股息之亂後,高股息ETF是否真得不能投資了呢?今天一次搞明白。
現況:高股息ETF三大爭議
1.績效嚴重落後大盤
臺股今年在科技股(特別是AI概念股)帶動下屢創一年來新高,然高股息ETF卻「漲時不漲、跌時更跌」。多數主流高股息ETF自年初以來含息總報酬幾乎在零軸附近徘徊,甚至不少產品是負報酬,僅有少數表現較佳的約+4%左右,下表比較了大盤與部分高股息ETF的年初至今回報:
2.配息金額縮水 引發謠言風波
去年下半年以來,市場觀察到不少高股息ETF的每單位配息金額逐季下滑。許多投資人當初衝着7%~10%以上的年化配息率進場,未料持有後卻發現配息愈發「瘦」了。不僅如此,網路上一度瘋傳主管機關將出手禁止高股息ETF將資本利得拿來配息的傳聞,讓投資人更加憂心未來「領息越領越少」。
3.散戶出走潮浮現
隨着績效不振、配息疑慮升溫,今年以來高股息ETF的持有人數出現鬆動跡象。但這似乎也沒甚麼好意外,「投資人用腳投票」,當高股息ETF報酬不如預期,資金就會流向表現更好的標的(如市值型ETF或科技型ETF)。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高股息ETF整體受益人數基礎依然龐大,依然是國內投資人數最多的ETF類型之一。例如00878號稱擁有186萬投資人,人手一張高股息ETF在臺股市場蔚爲風潮。
「三大」績效落後主因
但到底爲何高股息ETF今年會明顯跑輸大盤?其實主要原因有以下結構性因素:
產業配置與市場主流脫節
大多數高股息ETF傾向持有高股利、低成長的成熟型公司,這些企業習慣將盈餘用於股息分配而非擴大資本支出。因此,其成分股以傳產、公用事業、金融以及部分較穩健的電子股爲主。然而,今年臺股最大的多頭引擎是AI概念的科技股,這些公司爲了追求成長,往往將大量盈餘投入研發和資本支出,股利率相對較低。
結果,高股息ETF的持股錯過了AI浪潮。例如,許多傳統電子權值或中型股(如聯詠、聯電、瑞昱、可成、羣光、和碩等)今年以來漲幅平平,因爲它們與AI題材關聯度不高。即便是殖利率誘人的航運、紡織、電信等類股(如長榮、巨陽、中華電、鈺創、合作金庫等),缺乏時下熱門題材加持,股價表現相對黯淡。整體而言,高股息ETF的產業配置偏防禦,在AI科技股獨領風騷的行情中自然相形見絀。
新臺幣升值衝擊出口類股
第二季臺幣對美元大幅升值近一成,從3月約33元飆升至6月底約29.9元。臺幣快速走強直接侵蝕了出口導向企業的利潤,匯兌損失成爲許多上市櫃公司第二季財報的最大地雷。
富邦投顧董事長陳奕光指出,新臺幣第二季勁升約10.97%,導致廠商匯損和毛利率雙雙受創,業外匯損金額遠超預期。對電子、機械等以美元計價接單的產業影響尤甚。這直接拖累了高股息ETF成分股中許多出口型公司的上半年獲利。例如,工具機、電子零組件等產業不少公司第2季匯損把本業獲利吃掉大半。獲利下降又進一步壓抑股價表現,連帶拉低了相關高股息ETF的績效。
成分股規模與政策影響
美國關稅政策等外部變數對中小型企業的殺傷力大於大型龍頭。去年以來美國對部分臺灣出口品揚言課徵「對等關稅」,傳統產業中小廠首當其衝,業務受挫。然而,臺灣的大型企業具備因應條件,例如赴美設廠、策略聯盟或供應鏈多元化,受關稅衝擊相對較小。因此,高股息ETF若成分股以大型權值居多,表現相對抗跌;反之,若持股中小型股比例偏高,在近期內外環境下就比較吃虧。今年以來,各檔高股息ETF績效分化也印證了這點:以金融、電信等大型價值股爲主要持股的00701 國泰股利精選30表現搶眼,含息報酬高居第一;而納入較多少中型股的產品如部分高息新兵(例如00943、00944)則明顯落後。同樣是高股息策略,選股編制規則的差異決定了在不同市況下的多寡:強調大型低波權值的產品今年佔了便宜,而偏中小高殖利率股的則遭遇逆風。
高股息ETF仍然值得投資嗎?
那看到這裡,相信讀者最好奇的還是「高股息ETF到底還能不能買進?」,儘管最近有些爭議,但專家認爲高股息ETF的價值依然存在,主要有以下幾點:
1.未來可能搭上AI順風車
別看現在很多高股息成分股跟AI無關,未來AI商機很可能擴散到它們。就像有些PCB或電源供應商,本來是穩定的配息股,因爲切入AI供應鏈就變成了飆股。高股息ETF裡可能藏着很多等待被市場重新發現的潛力股。
2.股價便宜 有補漲空間
很多高股息的股票(如金融、電信股)近期沒什麼漲,股價淨值比(P/B)都在歷史低點,但殖利率卻有5%以上。現在買進,等於是買在相對便宜的價位,未來很有機會迎來一波「價值迴歸」的補漲行情。
3.配息來源沒問題(官方已澄清)
之前市場擔心不能用「價差(資本利得)」來配息,這點金管會已經澄清是誤解。只要ETF整體績效好,賺到的價差還是可以拿來分配的。所以,重點應該看「含息總報酬」,這纔是評斷ETF好壞的關鍵。
4.股市下跌時更抗跌
很多高股息ETF同時具備「低波動」的特性。這代表市場大跌時,它們通常跌得比較少,能保護你的資產。在目前大盤相對高檔的位置,這種防禦性更顯重要,可以當作投資組合裡的穩定器。
5.高配息與好績效可以並存
數據顯示,今年很多配息率名列前茅的高股息ETF,整體的總報酬表現也同樣亮眼。這打破了「領高息就會犧牲成長」的迷思,證明了選對產品,「高股息」和「淨值成長」可以同時擁有。
6.穩定現金流的需求一直都在
對於退休族或穩健型投資人來說,高股息ETF最大的魅力在於提供「穩定可預期的現金流」。這種「存股領息」的長期需求非常強勁,不會因爲短期市場雜音而消失。
高股息ETF的投資初衷最重要
面對高股息ETF近期表現分歧,投資人該如何應對?其實還是那句老話,回到投資的初心中,調整心態並優化投資策略:
迴歸資產配置初衷
首先釐清自己當初買進高股息ETF的目的。如果您的初衷是追求穩定現金流入,那麼只要目前拿到的配息尚能符合資金預期,就沒必要因短線績效落後而驚慌失措。切忌朝令夕改:許多投資人去年爲領高息而進場,今年嫌漲得慢又想換股,如此來回折騰反而可能錯失未來反彈機會。既然金管會已澄清配息機制無虞,原本將高股息ETF定位爲「類定存股」的投資人,大可繼續持有,享受配息,不必隨意將其換成其他標的。
長期績效爲選基準則
選對產品遠比市場風向更重要。雖然同爲高股息策略,不同ETF之間的編制規則、選股偏好各有不同,導致績效表現每年起伏不定。建議投資人挑選長期績效穩健、編制具競爭力的產品來長抱。
例如,觀察過去幾年的排名,00713 元大臺灣高息低波表現相對平穩,總能維持在中上水準;00731 FH臺灣高息低波與00878 國泰永續高股息長期報酬也名列前茅。在新掛牌基金中,00918 大華優利高填息30因填息紀錄佳、績效出色而冒起,今年以來表現甚至超越不少老牌ETF。若未來能持續保持競爭力,也值得納入觀察清單。總之,要着眼3年、5年的報酬排名,選擇「長跑贏家」,才能避免只享配息卻賠掉價差的遺憾。
掌握低波動下的加碼時機
因高股息ETF波動率較低,價格通常不會大起大落,逢低承接需有耐心。專家提供一個分批佈局的實用技巧:每當股價較前高回檔約2.5%時可考慮買進一筆,以此類推。具體而言,可將上次買進價×0.975作爲下一筆的委買目標價。
由於高股息ETF很少出現像電子股那樣單日大跌5%的情形,採用2~3%的漸進修正幅度作爲買點,有助於在細水長流中累積部位,同時降低平均成本。例如,若某檔ETF先前高點爲20元,回跌2.5%至19.5元時可加碼一些,之後若再跌至約19元再加碼,以此分段佈局而非一次重壓。
總而言之,近期高股息ETF雖然面臨績效不如人意、配息縮減等挑戰,但並不意味着這類產品失去了存在價值。對許多強調現金流的投資人來說,高股息ETF依舊是重要的收益工具。未來隨着市場輪動,價值型高息股有望重拾漲勢,而監管單位的新規範也將使配息資訊更透明、機制更健全。投資人在做出任何調整前,宜審慎衡量自身需求與產品特性,不隨波逐流。只要策略運用得宜,高股息ETF依然能夠在風雲變幻的市場中,替投資組合持續穩穩地帶來現金收益。
原文出處:高股息ETF翻車「三大主因」? 配息爭議與投資憂慮:這幾檔ETF低波表現佳
延伸閱讀
配息基準日、最後過戶日是什麼?領股利何時要買進、如何查詢除權息日程
核能概念股是什麼?臺灣小型核電概念股有哪些?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